23小说网

第14章 战国七雄 (第1/2页)

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经过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国家被兼并,实现局部地区的统一。到了战国时期,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战国初年,通过李悝变法和吴起整顿军备,魏国最强盛,但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打击下,魏国丢掉霸主地位。接着出现了齐秦对峙的局面,南方楚国也相当强大。齐国和秦国的不断发展,导致诸国警惕,他们采取合纵策略,对付齐国和秦国的崛起,齐国受到六国联军的打击,一蹶不振,秦国则利用连横策略,兼以远交近攻,最终依次击败了东方六国,统一天下。

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等七个较强诸侯国的统称。战国初年,经过数百年的战争,只剩下十多个国家,其中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诸侯国最强。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兼并其他强国,战国七雄积极展开变法改革。同时,各国之间的战争更加频繁,军事发生很大变革。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国接连灭掉其他六国,实现统一全国,结束了七雄并存的局面。

魏侯

战国初年魏国君主。姬姓,魏氏,名斯。魏侯即位后,任用李悝实行变法,改革内政,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社会生产,使得魏氏日益强大。魏侯还任用吴起整顿军备,建立武卒制,加强魏国的军事力量。魏侯在团结三晋的同时,不断出兵攻打秦国,夺取西河地区,使得魏国领土大大扩张。公元前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卿大夫为诸侯,魏斯正式建立魏国。魏侯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君主,奠定了战国初年魏国的百年霸业。

桂陵之战

战国时期齐国和魏国爆发的一场重要战役。公元前35年,魏国出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令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而出兵救助赵国。田忌采纳孙膑的建议,避实就虚,没有直接救援邯郸,而是直扑魏国大梁。魏惠王下令庞涓率领魏军回撤,结果在桂陵遭到齐军伏击,魏军被打得大败,损失惨重。桂陵之战后,魏国霸业尚未完全动摇,但是国力受到一定损害。

逢泽之会

战国时期魏惠王主持的一场会盟。魏惠王时期,魏国一度遭遇桂陵之战的惨败,但依旧攻破邯,打败齐、宋、三国联军。公元前3年,魏惠王在逢泽主持侯会盟,邀请赵、宋、卫、邹、鲁等国君主出席,会盟后率众前往朝见周天子。魏惠王企图通过逢泽之会,确立魏国在列国之间的统治。结果逢泽之会遭到韩国的抵制,韩国和齐国联合起来,最终爆发马陵之战,魏国损失惨重,不复霸主地位。

马陵之战

战国时期齐国和魏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公元前32年,魏国出兵攻打抵制逢泽之会的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魏国和韩国两败俱伤后,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助韩国。田忌和孙膑继续采取直扑魏国大梁的策略,接着利用减灶的策略,诱使魏军连夜追击,结果魏军在马陵受到齐军伏击,损失惨重,庞涓自杀。马陵之战后,魏国损失惨重,强盛局面一去不复返。

徐州相王

战国时期齐威王和魏惠王互相承认王号的事件。马陵之战后,秦、齐、赵等国利用魏国损失惨重的有利时机,出兵攻打魏国,魏国称霸中原的强盛局面一去不复返。公元前33年,魏惠王接受相国惠施的建议,向齐国求和,改善同齐国的关系。魏惠王亲自到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则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徐州相王反映了战国初年魏国独霸中原的结束,开始进入齐秦对峙时期。

合纵连横

战国七雄采取的一种军事和外交策略。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展开各种外交活动,以争取到盟友,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合纵连横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外交策略。所谓“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弱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国,防止遭到兼并;所谓“连横”,就是“事一强而攻众弱”,依靠一个强国进攻其他弱国。齐秦对峙时期,合纵可以针对秦国,也可以针对齐国;齐国衰落后,主要针对秦国。合纵的主要主张者是公孙衍;连横的主要主张者是张仪。合纵未能起到抑制秦国的作用,秦国却通过连横奠定统一六国的基础。

远交近攻

战国时期,范雎向秦昭王提出的外交军事策略。秦昭王时,秦相魏冉为了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想要越过三晋,攻打齐国。范雎觐见秦昭襄王,阐述秦国一统天下的战略,反对魏冉的做法,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范雎主张把进攻重点集中在三晋,交好齐国和楚国,破坏山东六国的联合,实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秦昭襄王采纳范雎的建议,接连出兵攻打韩、赵、魏三国,交好齐国和燕国,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奠定秦国的统一基础。

长平之战

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的一场决定性战役。秦昭王时,秦国出兵攻打韩国迫使韩国献出上党郡,结果上党郡守将上党献给赵国,秦国和赵国爆发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王攻打上党郡的长平,赵孝成王派廉颇驻守长平,两军对峙长达三年时间。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改用赵括代替廉颇,结果赵军被白起击败,四十万赵国军士被坑杀。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赵国受到致命打击,秦国奠定统一六国的基础。

春秋战国的变法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当时各国争相变法改革,以求实现富国强兵,在争霸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最初,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叁其国而伍其鄙,作内政而寄军令,相地而衰征,奠定齐国霸业基础。晋国作爰田鲁国实行初税亩,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土地私有;子产铸刑于鼎,严明法治,其他各国也推行了土田和作丘甲等改革。战国初年,魏侯任用李悝变法,采用平籴法,推行《法经》,打击贵族,使得战国初年魏国强盛一时。后来各国争相效仿楚国任用吴起变法,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韩国任用申不害变法,都取得一定的成功。此外,秦国商鞅变法取得最大成功,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在变法改革过程中,各国建立军功爵制、连坐制、上计制、俸禄制等,不同程度上巩固了君主专制制度。

管仲改革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的改革。齐桓公即位后,任命管仲为相,对齐国内政展开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有:在政治上,整顿国野制度,叁其国而伍其鄙,各级设官治理,严格实行士、农、工、商分区定居制,安定社会秩序;在经济上,推行“相地而衰征”的赋税制度改革,根据土质肥瘠征税;在军事上,实行“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军政合一制度,加强对国家常备军士的控制和定期操练。此外还规定“泽立三虞”“山立三衡”,即由官吏统一管理山林川泽。管仲改革,使得齐国日益强大,奠定齐国霸业的基础。

叁其国而伍其鄙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齐桓公即位后,任命管仲为相,对齐国内政展开一系列改革,“叁其国而伍其鄙”即其中一项举措。所谓“叁其国”,指将国人居住地区划分为二十一乡,士乡十五,工乡和商乡各三,其中士乡分成三个部分,以五乡为一军,共置三军,由国君和国、高二卿各率一军。“伍其鄙指将鄙野设置五属。同时各级设官治理,严格推行士、农、工、商分区定居制,保证社会生产,维护社会秩序。“叁其国而伍其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增强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起到重要作用。

相地而衰征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的赋税制度改革。春秋时期,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公田的荒芜,井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亟须建立新的赋役制度。齐桓公即位后,任命管仲为相,对齐国内政展开一系列改革,“相地而衰征”即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即根据土壤的好坏和产量的多少,划定赋税等级,使得纳税负担相对合理。相地而衰征的赋税制度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霸业奠定经济基础。

初税亩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末世我有空间可以种田" 斗罗:武学之道" 医得美人心" 祸江山" 广城食事" 夺娇鸾" 羞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