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走进后院的竹林中,在林中的凉亭里坐下,凉亭里有石桌石凳,石桌上摆着一套功夫茶的茶具。于徳欣夫妻邀请两位客人喝功夫茶。安静晓得这功夫茶并不讲究环境,在华丽的屋子里喝,为花屋增添些许优雅;在竹林间的凉亭里也能喝,好友,几位至交,围着一张石桌,一起说笑喝茶,却比华屋雅舍多一些惬意和自在!
三位老人一边喝茶,一边叙旧,安静只是在一边默默地品茶,默默地听着。没想到于爷爷这一生会经历如此多的坎坎坷坷,太多太多的悲欢离合,可他依然谈笑风生,乐观豁达。仿佛看透了安静的心思,于爷爷说道:“泰戈尔说过:‘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每一个生活中的细节,每一次的失落与欢喜,都是生活的矿石,需要我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耐心去发掘。安静啊,于爷爷告诉你:从今往后,不要错过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因为它们都将成为你未来的财富。”
安静点点头,“于爷爷,您今天的教导我都会牢记在心。”安静还记得《活着》的作者余华在《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中说过: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看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
安静深以为然,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会开启寻找自己生活财富的旅程。会走过风风雨雨,会经历失望和痛苦,而自己会始终坚信,生活所给予的一切,都是自己需要开采的财富。就像余华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所活着。
于爷爷对安静说道:“走吧,丫头,爷爷请你黄老师和你吃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俩去挖竹笋,让你扈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夫人,拜托啦……”扈奶奶和黄老师回家去做饭,于爷爷带着安静去竹林中挖竹笋。
安静跟在于爷爷身后,走在林间的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阳光透过竹叶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宁静。竹林中,新鲜的竹笋破土而出,像一群群小精灵在林中嬉戏。安静在于爷爷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挖出了一根根竹笋,她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乐趣。
突然,一只小兔子从竹林深处跳出,它灰色的毛发被阳光罩上一层金光。兔子突兀地出现在安静的眼前,着实让安静吓了一跳。安静有些奇怪地看着兔子,而兔子似乎并不怕自己,安静和兔子大眼对小眼,互相对视着。
于爷爷看着安静和小兔子之间的互动,忍不住笑出声来。他走到安静身边,轻轻地抚摸着小兔子的毛发,微笑着说:“安静,这只小兔子,与你有缘,是你的朋友哦。你看,它一点都不怕你,它也知道你是它的有缘人。”
安静看着小兔子的圆溜溜,黑亮亮的眼睛,只觉得它可爱得无法抗拒。她轻轻地伸出手去摸兔子,兔子竟然没有躲避,反而把头靠在安静的手上,似乎在享受安静的抚摸。这一刻,安静的心被幸福填得满满的。
"于爷爷,我可以带兔子回家吗?"安静鼓起勇气问道。于爷爷看着安静温柔的眼神,心里明白眼前这个善良的女孩,是真心喜欢这只小兔子。他微笑着点了点头:“当然可以,丫头。这只兔子看起来很通人性,是它主动找的你,这代表着,它愿意跟你回家,那就让它跟你回家吧。”
安静高兴地欢呼了一声,她小心翼翼地抱着小兔子,跟在于爷爷身后,兴高采烈地往回走。鼻间萦绕着淡淡的,竹叶的清香,抚摸着兔子的柔软毛发,让安静的心情就像春天的阳光,温暖而明媚。回到家里,于爷爷找出以前破好的竹簚,给小兔子编了一个竹笼。
安静看着小兔子在新家里快乐地跑来跑去,心中满是欢喜。"爷爷,我们给兔子起个名字吧!"安静提议道。"好啊,你觉得叫什么好呢?"于爷爷微笑着问。安静想了想,然后说:"叫它‘春芽’吧,因为它是在春天里找到的,也像竹笋一样,是生命的新芽。"于爷爷点点头,表示赞同:"春芽,这名字好。那它以后就叫春芽啦!"
扈奶奶和黄老师已经做了不少饭菜,接过安静他们挖的竹笋,又忙碌了起来。用这些新鲜的竹笋做了一道道美味佳肴:腌笃鲜、白灼春笋、油焖春笋、春笋沙茶鸡。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摆了满满的一大桌子,好丰盛的午餐。好菜自然得配好酒,一番开怀畅饮之后,酒意微醺的于爷爷即兴挥笔作画,一老一小挥锄挖笋的画面,惟妙惟肖地跃然纸上。
然后,于爷爷又把笔递给了扈奶奶,扈奶奶接过笔,
写下“挖笋高手”四个大字,又写下两句诗:“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黄老师在一旁连连赞道:“好画!好字!好诗!”安静看到那两句诗,这不是金代学家、画家王庭筠的,金元时期的稀少五绝诗嘛:“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扈奶奶一听,搁下笔,说道:“金元时期的五绝诗,流传下来的也不过十五首,你晓得王庭筠的,其他的你……”安静连忙点点头,一首首背了出来:
《孙氏午沟桥亭》
王庭筠〔金朝〕
闲来桥北行,偶过桥南去。
寂寞独归时,沙鸥晚无数。
《莲藕花叶图》
吴师道 〔元代〕
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
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
《寒夜作》
揭傒斯〔元代〕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画鸭》
揭傒斯 〔元代〕
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
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
《山居杂诗·其一》
元好问 〔金朝〕
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生。
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题墨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