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姜是戚县人,在曹操第一次征伐徐州的时候,就从家乡逃亡,幸运的避开了曹军的屠刀,活到了现在。
古姜从小就运气不错,长大了之后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婆娘生了娃,原本以为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
可曹军的血腥改变了他的世界。
但从结果来看,他还是幸运的,毕竟能从戚县逃出来的百姓并不多,更别说古姜还拖家带口,更成功的在郯城县里找了个工,勉强能养活了年迈的父亲和妻儿。
在得知徐州新任州牧刘使君想要屯田,召集民户的时候,古姜犹豫再三,最终辞掉了雇工的活计,选择了报名。
毕竟土地,是刻在汉人骨子里的,对于古姜来说,一个能让自己拥有土地的机会,值得用一切去换取。
古姜一家四口人,三个大人,一个孩子。
符合条件的古家,很快就被通知通过要求,被分配到襄贲县屯田。
古姜一听,有些高兴,毕竟襄贲可就在郯城旁边,靠着州牧老爷近些,总会更有安全感。
尤其当古姜听说还是州牧老爷家的公子亲自护送他们的时候,那更是喜出望外。
州牧公子要是常驻襄贲,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二月初三,经历过一天的跋涉,古姜带着家人在州牧家公子的护送下,来到了襄贲县。
这里有上好的屋舍可供他们居住,晚上还提供了一顿米粥,房屋内竟然准备了柴火和稻草供他们取暖。
古姜只觉得一切都是如此美好,让他忍不住遐想起料理自家田地的美景了。
第二天,鲁肃手底下的长吏们开始走街串巷,告诉他们安排的村落。
刘封特地交代了,所有人统统打乱,错开分配,以免出现大姓霸村的事情。
这一点,鲁肃落实的很不错,古姜很快就被编入了溪山村。
这个村子距离县城不远,其实现在所有的村子都不远,毕竟就这么点人。
五百多户被暂时分成了十个村子,并设置了两个亭长,十个里长。
古姜非常顺利的来到了溪山村,非常顺利的被分到了田地,其中竟然有十亩地是水田,还有二十亩水浇地,剩下的旱地大部分也都是中田,仅仅只有十亩下田。
这让古姜喜出望外,这可是足以传家的根啊。
之前州府中宣传说能每户分田80亩地,他其实并不怎么相信,觉得能分个一半,甚至30亩就已经是老天眷顾了。
可没想到,州府说的话居然这么准,一点都不缺额少份。
难怪州府的人都说新来的刘使君是个好官,不但打跑了屠杀咱徐州人的曹兖州,还大公无私,体恤平民。
听说州府都没有粮食了,刘使君还硬是找大户老爷们借了粮食来施粥。
好多灾民都说,如果没有刘使君,他们早饿死在城外,喂了野兽了。
古姜虽然没喝上那救命粥,但对刘使君一样很有好感。
他一个平民,也无权无势,只能遥祝刘使君长命百岁,多子多福了。
很快,答应好了的种子、粮食、农具都发放了下来,甚至还发了一条薄薄的被褥,只要在里面塞上干稻草,可是贼保暖的。
眼看着日子一天过的比一天好,古姜心里自然是说不出的美。
可唯有一件事,让他有些头疼。
这麻烦事,就是他的老婆。
古姜的老婆原来姓陈,嫁给古姜之后,就成了古陈氏。
这女人哪里都好,孝顺公婆,体恤丈夫,疼爱孩子。
可就是心气太小,不能吃亏。
但凡被人占了一点便宜,那真是点了雷公似的,非要大闹一番才行。
这一次,官府放粮食,原本说好了,像他们这样的人家,每个月放粮四石半,两个壮年劳力,每人一石半,古姜的父亲给一石,孩子给半石。
这样的粮食,足够他们吃饱有力气务农了,
可真发放的时候,古姜他们家只领到了三石三斗粮食,有一石粮食不翼而飞,另外两斗是要孝敬给来分粮的长吏们的。
要没这点东西,这粮可不好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