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国势
商汤代夏后,建立起商王朝,历经九世之乱,至盘庚迁殷方才稳定下来。传至武丁出现中兴局面,国势大盛。但是伴随着国内诸多矛盾的加剧,最终商朝灭亡。甲骨、殷墟为后人展示了商朝明的概貌。
商汤
商朝第一位君主。子姓,名履。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见到夏朝统治日薄西山后,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佐下,积极准备灭夏工作。商汤在商丘旧邑的基础上,将都城扩建成为亳邑,并积蓄粮草,训练军队。商汤逐步剪灭忠于夏朝的方国,灭掉葛韦、顾、昆吾等国,最终在鸣条之战中打败夏军。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正式建立商朝。商汤时期,以宽待民,社会矛盾相对较小,商朝国势日益强大。商汤死后,庙号太祖。
伊尹
姒姓,伊氏,名挚,商朝著名大臣。伊挚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却乐尧舜之道,在各国之间颇有贤名。伊挚以有莘氏陪嫁奴隶的身份成为商汤的臣子,辅佐商汤积极开展灭夏工作,使商汤逐步灭掉忠于夏桀的诸侯国,最终在鸣条之战中打败夏军,正式建立商朝。商朝建立后,商汤封伊挚为尹。商汤死后,伊尹继续辅佐外丙、仲壬、太甲等商王,为商朝的巩固做出重要贡献。
九世之乱
商朝中期仲丁到阳甲时代发生的王位斗争。仲丁到阳甲时代,王位继承非常混乱,商朝贵族之间爆发斗争,政局一片紊乱,被迫多次迁都。当时商朝面临内有贵族百姓不满,外有诸侯叛离的中衰局面。由于期间经历九王,故而称作九世之乱。盘庚即位后,才结束了商朝的内乱。九世之乱的发生同商朝未能建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有着很大关系。
盘庚迁殷
商朝君主盘庚将都城迁到殷地的事件。盘庚即位前,商朝由于内乱,被迫屡次迁都面临内有贵族百姓不满,外有诸侯叛离的中衰局面。盘庚即位后,为了拯救商朝国势,缓和阶级矛盾,决定再次迁都,选择殷地作为都城。受到国内贵族的反对后,盘庚反复劝说贵族,要求他们一同迁到新都,否则将要斩尽杀绝。最终商朝顺利迁都殷地,直到灭亡未再迁都。盘庚迁殷结束了商朝百年动乱的局面,迎来全面发展的崭新时期。
武丁中兴
商朝君主武丁统治时期出现的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的局面。武丁即位后任用傅说为相,整顿内政,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使得商朝国势得到振兴。在安定内政后,武丁针对西北地区的土方、鬼方、羌方等西北游牧民族展开讨伐,通过长期的战争,巩固了商朝边境地区的安全。在武丁统治时期,商朝的经济、军事、疆域等方面都达到鼎盛,史称武丁中兴。武丁去世后,由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商朝的繁荣局面结束,重新走向衰落。
武丁
商朝第二十三位君主。商王小乙之子。自幼长于民间,劳作于下层,深知下层民众艰辛。武丁即位后,任用傅说为相,整顿内政,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使得商朝国势得到振兴。在安定内政后,武丁针对西北地区的土方、鬼方、羌方等西北游牧民族展开讨伐,经过长期的战争,巩固了商朝边境地区的安全。武丁是商朝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在其统治时期,商朝发展到鼎盛时期。安阳殷墟出土有大量武丁时期的甲骨材料。
妇好
商王武丁的妻子,商代后期杰出的女将领。根据甲骨卜辞,妇好出身商方部落,成为商王武丁的妻子后,拥有自己的封地,主持商朝祭祀。商王武丁时期,针对西北地区的土方、鬼方、羌方等西北游牧民族长期展开讨伐,妇好也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甲骨记录,武丁经常命令妇好出征攻打周围方国,例如率兵攻打羌方,俘获大批羌人。
人殉、人祭
古代社会用活人殉葬和祭祀的社会现象。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战争的日益频繁,许多氏族自由民沦为奴隶,被奴隶主用于殉葬或者祭祀。人殉是以人陪葬,让奴隶主在死后能够继续驱使奴隶。人祭则是以人为祭品,向神灵祖先祈求得到神佑。人殉和人葬是一种落后且迷信的社会现象,在社会进步后,人殉和人祭被废除。
内外服制度
商朝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是商人的主要活动范围;外服是商朝统治下的诸侯管辖的地区。内外服制度下,商王对外服地区的控制非常薄弱,必须依靠诸侯实现间接统治。臣服商朝的诸侯,一般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与商朝结成臣属关系,接受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则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当商朝国力衰落后,外服诸侯就会脱离商朝的控制,内外服制度随之走向解体。
商朝国势
商汤代夏后,建立起商王朝,历经九世之乱,至盘庚迁殷方才稳定下来。传至武丁出现中兴局面,国势大盛。但是伴随着国内诸多矛盾的加剧,最终商朝灭亡。甲骨、殷墟为后人展示了商朝明的概貌。
商汤
商朝第一位君主。子姓,名履。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见到夏朝统治日薄西山后,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佐下,积极准备灭夏工作。商汤在商丘旧邑的基础上,将都城扩建成为亳邑,并积蓄粮草,训练军队。商汤逐步剪灭忠于夏朝的方国,灭掉葛韦、顾、昆吾等国,最终在鸣条之战中打败夏军。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正式建立商朝。商汤时期,以宽待民,社会矛盾相对较小,商朝国势日益强大。商汤死后,庙号太祖。
伊尹
姒姓,伊氏,名挚,商朝著名大臣。伊挚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却乐尧舜之道,在各国之间颇有贤名。伊挚以有莘氏陪嫁奴隶的身份成为商汤的臣子,辅佐商汤积极开展灭夏工作,使商汤逐步灭掉忠于夏桀的诸侯国,最终在鸣条之战中打败夏军,正式建立商朝。商朝建立后,商汤封伊挚为尹。商汤死后,伊尹继续辅佐外丙、仲壬、太甲等商王,为商朝的巩固做出重要贡献。
九世之乱
商朝中期仲丁到阳甲时代发生的王位斗争。仲丁到阳甲时代,王位继承非常混乱,商朝贵族之间爆发斗争,政局一片紊乱,被迫多次迁都。当时商朝面临内有贵族百姓不满,外有诸侯叛离的中衰局面。由于期间经历九王,故而称作九世之乱。盘庚即位后,才结束了商朝的内乱。九世之乱的发生同商朝未能建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有着很大关系。
盘庚迁殷
商朝君主盘庚将都城迁到殷地的事件。盘庚即位前,商朝由于内乱,被迫屡次迁都面临内有贵族百姓不满,外有诸侯叛离的中衰局面。盘庚即位后,为了拯救商朝国势,缓和阶级矛盾,决定再次迁都,选择殷地作为都城。受到国内贵族的反对后,盘庚反复劝说贵族,要求他们一同迁到新都,否则将要斩尽杀绝。最终商朝顺利迁都殷地,直到灭亡未再迁都。盘庚迁殷结束了商朝百年动乱的局面,迎来全面发展的崭新时期。
武丁中兴
商朝君主武丁统治时期出现的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的局面。武丁即位后任用傅说为相,整顿内政,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使得商朝国势得到振兴。在安定内政后,武丁针对西北地区的土方、鬼方、羌方等西北游牧民族展开讨伐,通过长期的战争,巩固了商朝边境地区的安全。在武丁统治时期,商朝的经济、军事、疆域等方面都达到鼎盛,史称武丁中兴。武丁去世后,由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商朝的繁荣局面结束,重新走向衰落。
武丁
商朝第二十三位君主。商王小乙之子。自幼长于民间,劳作于下层,深知下层民众艰辛。武丁即位后,任用傅说为相,整顿内政,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使得商朝国势得到振兴。在安定内政后,武丁针对西北地区的土方、鬼方、羌方等西北游牧民族展开讨伐,经过长期的战争,巩固了商朝边境地区的安全。武丁是商朝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在其统治时期,商朝发展到鼎盛时期。安阳殷墟出土有大量武丁时期的甲骨材料。
妇好
商王武丁的妻子,商代后期杰出的女将领。根据甲骨卜辞,妇好出身商方部落,成为商王武丁的妻子后,拥有自己的封地,主持商朝祭祀。商王武丁时期,针对西北地区的土方、鬼方、羌方等西北游牧民族长期展开讨伐,妇好也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甲骨记录,武丁经常命令妇好出征攻打周围方国,例如率兵攻打羌方,俘获大批羌人。
人殉、人祭
古代社会用活人殉葬和祭祀的社会现象。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战争的日益频繁,许多氏族自由民沦为奴隶,被奴隶主用于殉葬或者祭祀。人殉是以人陪葬,让奴隶主在死后能够继续驱使奴隶。人祭则是以人为祭品,向神灵祖先祈求得到神佑。人殉和人葬是一种落后且迷信的社会现象,在社会进步后,人殉和人祭被废除。
内外服制度
商朝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是商人的主要活动范围;外服是商朝统治下的诸侯管辖的地区。内外服制度下,商王对外服地区的控制非常薄弱,必须依靠诸侯实现间接统治。臣服商朝的诸侯,一般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与商朝结成臣属关系,接受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则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当商朝国力衰落后,外服诸侯就会脱离商朝的控制,内外服制度随之走向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