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师,你觉得这份奏章如何?”
经筵日讲。
杨慎虽然是国子监司业,但也兼任翰林院侍读,继续担任朱厚熜经筵日讲的讲官。讲了一节课之后,朱厚熜把汪鋐的奏折交给杨慎看。
杨慎简单读了一遍。
杨慎这些日子为了在国子监成立外学,和四夷馆接触频繁。也知道广东那边正在和“佛郎机国”打仗。所以看这份奏章就大致能够判断发生了什么事情。
驱逐葡萄牙商人的屯门岛第一仗输了。这份奏章除了说那次战斗之外,很多都是解释。
在杨慎看来的确是如此。
“汪大人有把握拿下屯门岛。”
“杨师是怎么看出来的?”
“汪大人如果觉得屯门岛难以攻下,必然会在广东动员更多的部队。要求兵部调遣更多部队,给自己更多的支持。但这份奏折只是描述了一下战场的情况,以及备战的情况,并没有要求援兵,也没有要求其他方面的支援。从这里可以看出,汪大人对于拿下屯门岛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有道理。”
朱厚熜点点头。
难怪,明朝内阁选择的都是翰林院出身的大学士。这些翰林院出身的大学士,他们的学识真的很丰富。一个个绝对是饱读诗,学富五车。他们在翰林院多年,看过的奏章数不胜数。
别看翰林院的翰林官员他们很多人都不直接参与政务,但他们有权利翻阅翰林院那些籍。那些籍,可都是朝廷档案。包括翰林院编,就像是目前编写的“武宗实录”,就要把明武宗时期的事情都要编入进去。
里面就需要编写明武宗时期发生过的事情,处理过的政务。为了编写这样的,参与编的那些翰林院翰林就要翻阅明武宗时期的资料,明武宗时期的奏章。
编写“武宗实录”这样的,对于翰林院翰林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锻炼。因此翰林院的官员,很多只要参与这样籍的编写,那么编写成功之后都会官升一级。
翰林院这些翰林整天琢磨地方官员的奏折,同时琢磨朝廷的回答,琢磨朝廷、地方官员处理政务,对于奏折肯定是非常熟悉。
内阁开始是什么,是皇帝的秘机构。因为他们熟悉这些奏章,熟悉怎么编写奏章,熟悉怎么编写圣旨,熟悉朝廷机构的运转。要不是后来内阁成为处理国家事物的机构,那么这些翰林院大学士的确是最适合担任皇帝的秘,给皇帝出主意。
看看杨慎。
只是看了一眼汪鋐的奏折,就能够看出这么多东西。反而是朱厚熜这样的皇帝,没有这方面的经历。看一份奏折,需要琢磨很久,才能够看出里面的内容。
“杨师,你有没有看到更多的东西。”
“皇上说的是,汪大人说的,佛郎机战船比大明的战船速度更快,火炮比大明的火炮射程更远,威力更大。”
“对。”
朱厚熜笑笑。
很满意杨慎的回答。
其实如果放在以前,杨慎是真不会这么想。杨慎是大明朝数得上号的才子,三十来岁的年纪正是最自负的时候。只是之前朱厚熜一直跟杨慎强调,要了解蛮夷化。
话语当中几次强调,要谦虚,要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因此杨慎这段时间真的很努力。杨慎的天赋是不用质疑的,他的状元也不是靠着自己老爹拿到的。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可不是
浪得虚名。这些日子为了在国子监发展“外学”,杨慎真的是做了很多准备。也看了很多大明朝周围番邦的资料。
各种资料看的越多,各种不同的化接触越多,杨慎对于大明化是越来越感到骄傲。与此同时,杨慎也承认周围番邦的一些化也是独到之处。就如朱厚熜说的那样,有些番邦化,对于大明化是有好处的,应该学习吸收。
这样的结果,杨慎越来越谦虚。
因此朱厚熜问杨慎对于汪鋐的这份奏章的看法,杨慎立马说出了这一点。内阁阁臣、兵部大佬,他们看到这份奏章,看到汪鋐的说辞,只当是推脱。
但杨慎却是却说出了朱厚熜想要的东西。
“杨师,你觉得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皇上,臣认为是真的。”
“杨师,你怎么判断?”
“战事不利,前线将领会夸大敌人的实力,这是很普遍的。臣在翰林院,见过很多这种奏章。然汪大人写的奏章,对于敌人的实力,更多是强调佛郎机战船和火炮的威力,而不是其他的。敌人的战斗力无法具体确定,然战船和火炮是死物,战船和火炮的情况在战后一样能够确认。朝廷只要派个人去了解一下,或者佛郎机火炮完全可以运到京城,交给兵部确认。若汪大人想要推卸责任,就不应该写战船和火炮的情况,而应该是强调佛郎机军队的强大。”
杨慎很快就指出了问题。
朱厚熜点点头。
杨慎都看出来的问题,朱厚熜不相信内阁阁臣没有看出来,包括兵部也不可能看不出来。汪鋐这些人写奏章,都是非常谨慎的。担心奏章被人弹劾,他们写奏章每一句每一字都会斟酌。既然说出葡萄牙战船和火炮的问题,那么就算有些夸张,但也表明这些战船和火炮的确是比大明这边的好。
因为这个是很容易确认的。战后把那些火炮拉到京城,葡萄牙战船拉到山东地区,就可以确认说的是不是对的。
可是兵部、内阁大佬却不在意。
不是他们没有看出来。而是在他们看来,汪鋐说的可能是真的,但奏章是夸张的。葡萄牙的战船和火炮就算好,但也就可能比大明这边稍微好一点。这种事情他们并不是很在意。
“杨师,情况比你想象的还要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