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从江南驶向远方,姜屿看着两边变换的风景,想起了她要去的远方。
那里属于大西北,却一点都不荒凉,或许大西北本来也不荒凉。
西部的高原,连绵高耸的山脉。
群群青山,潺潺流水;青绿挺拔的松树林,桦树林,还有碧溪边一棵棵生机昂扬的红柳树,无边无际的小麦青稞,以及随处可见,风吹忽见的骏马、牦牛、黄牛、山羊……
姜屿一年前的暑假被当地同学带到这里玩,呆了一个月,那里的雄伟壮阔和江南苍翠烟雨是完全两种类型的美。
进山只有一条小路,一切都仿佛被云雾缭绕,山高路远,尘世间的纷扰烦杂被暂时隔绝。
这样一片相对封闭的高原,因地形和河流让这成为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两山相接处,有一片较为平坦的谷地,一条雪山融水化为的碧绿小溪从不胜寒的高处缓缓而来,哺育这片土地。溪水上是当地居民自己制作的木桥,坚固却湿滑。
那里有一个延续了千年的村庄,居住着土族、藏族、回族、汉族等各个民族的村民。
“君子和而不同”,“中华民族一家亲”。
他们共同生活,互相融合着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却又保持着各自独特的习俗。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放牧,采野菜,采草药……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里的山层层叠叠,苍翠雄伟,属于祁连山脉的一支。在这里,群山将人们和现代的很多娱乐方式和场所隔绝开来,有的只是和大自然更为直接的接触,有的只是青山绿水给人们更为亲近的陪伴。
近年来才通电通网,手机信号时好时坏,人与人的交流更为直接,坦诚,大多有话直说,简洁明了,很少扭捏,因为沟通的不易少了很多弯弯绕绕和隐晦铺垫。
火车驶入高原后,车窗成为了画框,过去二十多年未见识过的高山流水,牛羊忽现,云海草甸,小麦翻滚,在姜屿眼里肆意洒脱,轰轰烈烈,铺陈开来。
群山万壑,宽容博大。包容着所有好的,坏的,丑陋的,纯真的,开心的,难受的,自由的,向往的……
但去年每一行看不懂的字,每一句听不清楚意思的方言却在提醒着姜屿:她只是这里的“过客”。
可在这,好像没什么值得忧虑的;风吹过,经幡飘过,牛羊走过,水流过,她来过,就够了。
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后,在离江南两千多公里的地方,姜屿到达了小时候梦寐以求的“诗和远方”。
踏上这块土地,又转了大巴车,来到民宿所在的山脚。扑面而来的风,许是从唐古拉山吹来,与她擦肩。
眼前真实的一切像美梦里的乌托邦,空气里都是自由的清香。
去年和她玩的同学这两天不在家,姜屿联系了民宿的老板和老板娘,是一对年过半百仍然恩爱的夫妻。姜屿喊他们郑哥和徐姐,几天前,她就和老板娘约好来这做义工,包吃包住,相当于免费旅游了。
老板和老板娘很是热情,人也很好。他们对于民宿多一个帮手也乐见其成。知道姜屿到了山脚后,老板便开着拖拉机去接。
山脚到民宿有二十多公里的盘山路,几十分钟后,姜屿和拖拉机一起轰轰隆隆的到达了民宿。
没有叙旧寒暄,郑哥把她的行李放在了徐姐给她准备的屋里,徐姐直接张罗着开饭!
老板娘做了很多好吃的当地特色菜:山里的野菜,手抓羊肉,炒牦牛肉,馍馍,油饼子……
这些和江南完全不一样的菜,时隔一年,让姜屿分外想念,她一边和徐姐、郑哥说着这一年来的趣事,一边大口吃肉,一边咬上一口刚刚剥好的紫皮蒜。
脸圆圆的老板娘笑的眉眼弯弯:“你和隔壁的本地小姑娘卓玛没啥区别”
“那当然,我俩同学,经常一起吃饭,而且这些都是我喜欢的”姜屿一边说一边抓着一块羊肉啃着。
“哈哈哈哈”
饭后洗完碗,因为今天没什么客人,老板娘告诉姜屿可以自由活动。
去年来是八月份,现在是七月份,他们吃完晚饭七点天还大亮,这里晚上九点多才会完全天黑。
走出民宿小院,是一块草地。目之所及,青山如碧,晴空万里,漫山遍野的各种花朵,美不胜收。
姜屿的家乡正酷暑难耐,但这里最高气温就25°,昼夜温差大,晚上只有十几度,是避暑的好地方。
姜屿迫不及待地跑到附近的山坡上,青山、百花、碧水,尽收眼底。她张开双臂,发泄的大声呼喊,任由自己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不远处传来阵阵回声。
突然,一声有磁性又搞笑的男声:“哦豁”尾随而来,仿佛是在回应她的喜悦。
姜屿:?
大喊大叫后的姜屿也没多想,只是静静坐在山坡上,眺望着远方连绵起伏的山脉。
这多少人想逃离的十万大山,此刻却让她心中无比宁静。
当然她也没注意到不远处另一个山头躺在草坪上放牛,嚎了一嗓子的格勒。
傍晚,姜屿漫步在山间唯一一条石子小路上,看着天边的粉紫色夕阳和青山辉映。
村民们有的赶着牛羊回家,有的在做晚饭,屋顶上的烟囱升起袅袅炊烟,空气中弥漫着饭菜香,花草香。
这一刻,姜屿心情愉悦,切实的感受到了这里的宁静和美好。
当然,如果没有突然窜出来 好像要踩扁她的牦牛群的话,她心情应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