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当代名家也可一读 (第12页)
大约30岁左右,我读古经典告一段落,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遇到了一个同样爱好读的人。
他和我不一样。
其实这是正常的,每个读人的爱好都不相同,不一样当然是很正常的。之所以这里我特意说不一样是因为他影响了我的读走向。
第一影响是他买极为看重出版社。我从他那里才知道,买不仅仅是看个名就去买的,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天壤之别的。特别是世界学名著,每个出版社出版的翻译是不一样的。在这之前我从没注意这一点。后来我特意去买了不同版本的《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一,进行了比对,发现确实如此。有些出版社出版的翻译明显生硬,连我这种英水平都能看出来译的不敬业,就算不能达到梅益先生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种专业水准,至少也不能出现明显的错误啊。
发现不同出版社不同版本差距竟然能达到如此之大后,再买的时候我就开始注重版本了,有些时候版本不好宁可先不买。同时追求完美的我决定对原来不好的版本进行大清洗,对其进行了坚决的替换,比如已经买了几十本的某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学名著,全部淘汰。
第二个影响是他扩大了我的阅读范围。
同是喜欢读的人谈论的最多的当然是读。
当他得知我一直只读古经典时,提醒了我,当代许多作家的作品也很好,值得一读。并向我推荐了当时大庆新华店正在卖的一套《全国小说奖获奖落选代表作及批评》。这套共分短篇小说卷和中篇小说卷,每种上下册共四本。
开卷有益。
从中知道了当代学里也是有一些好的作品,也有一些好的作家的。
他叫薛智慧。是我在天然气公司认识的。
好久没有联系了,不知道他现在读什么呢。
这就是那套《全国小说奖获奖落选代表作及批评》,没想到里竟然夹了一张当年同桌的她给我的信及贺卡,我怎么放到这里了?好在夫人不认真细读我写的东西。
依着我的性格,开始了阅读当代作家作品的时代。
这是一个很没有头绪的事儿。
首要的问题仍然是庞杂,我只能摸索着来。
那时候自然是没有百度之类的搜素引擎,可以方便查找目,只能自己慢慢找看,期间也买了诸如《青年必读一百本》之类的籍做参考,按图索骥,也能查到一些,但终归是不系统。
最先看的自然是接受推荐后第一时间在大庆新华店买的这四本《全国小说奖获奖落选代表作及批评》中的篇章,比如刘心武的《班主任》,谌容的《人到中年》等等。当时还没有养成在上写心得和看完了写上日期的习惯,所以也没有体现出什么时候看的,也不知道看了其中的哪几篇。现在根本回忆不起来了。又回到了小时候边买边看的模式,只不过和小时候比,现在可以选择的多了许多,但茫然是相同的。
因为开始对图的版本产生了兴趣,我买了人民学出版社的《九元丛》,里边就有路遥先生的《人生》。
我一直觉得这类的丛比较好,类似的还有以前的《五角丛》,钱不多,选材还广泛,题材又丰富,涉及人历史、天地理,以及许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尽管碍于篇幅,不可能太展开,但足以让不了解的人有个初步了解,如果是发现是自己喜欢的题材,就可以拓展阅读了。
不仅仅是因为《人生》的缘故,我才开始看《平凡的世界》,因为我到天然气公司机关后许多人都在谈论这本,当时好像不看这本就跟不上潮流一样。
按理说我早就应该看,但当时的我正处在读古经典的期间,对当代学不太感冒,所以尽管耳边经常听人谈论这本,仍然没什么想看的想法。这样拖了至少十多年我才开始看。
《平凡的世界》我看过三遍。三遍三个不同的出版社出版的版本。我曾有过以下这四种版本。
这不是我钱多的没处用。最早买的也是看的第一遍的版本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五本一套的《路遥集》精装本(其实我不喜欢精装本,因为是为了看的,精装本拿起来沉不说,那个精装的硬壳和页之间很少有粘合得特别牢的,看着看着就会分解,所以精装本适合放架装学问,不适合读。当然精装本贵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本精装本的价格差不多够买两本平装本了,性价比太差),前两册是他的中篇及杂等,后三册就是《平凡的世界》,现在只余一二册,后三册不知道被谁借走了。
第二次看的是中间那个有着蓝色底图的人民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后来只余下第三册,前两册没有了。这个人也是,你说你要不就三册都拿走,要不就把头两册还回来,弄的咱们两个都不成套。
第三次是中间那个打开的版本,也是人民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是在古玩城二楼买的旧,后来被同事胡善梅借去不小心弄湿了,她买了一套新的还了回来(她是少有的借旧弄湿了特意去买套新还回来的好同志,大家应该向她学习),就是我曾短暂拥有的第四个版本,图中最右边的BJ十月艺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我还没来得及看就让我又找她换回了她弄湿的那个版本,具体原因第节再说。
这期间看的虽然很杂,但大致也有个脉络。主要是分以下几大类。
当年我在天然气团委时杨峰记曾推荐给我《沧浪之水》《曾在天涯》和《国画》三本,让我对这类小说产生了兴趣,后来陆陆续续读了陆天明的《大雪无痕》、写过《新星》的柯云路的《龙年档案》、周梅森的《中国制造》《国家干部》等、王晓方的《市长秘》《驻京办主任》系列、肖仁福的《心腹》《意图》《待遇》等、高和的《接待处处长》《局长》等等一大批类似的系列小说。这些基本上都属于官场小说。这里有个小插曲,看过近百本官场小说后让我对这个我放弃的圈子有了一个较深的了解,有些时候在现实中分析下来也能略指对人心,也能看清一些事件的大致的走向,以至于夫人曾几次说,如果我要走这条路应该也能不错。
我总是很认真地告诉她,不行。
现在的我之所以很明白,是因为我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如果我是局中人不见得能明白这些,人只有放弃一些东西后才能真正明白这里面的根本。然后我给她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对我影响极深的三篇现代中的第三篇。
这是我1993年摘抄在日记本中的一个故事,来源已不可考。
内容是讲一个猴子的悲剧。
在印度,人们常用一种特别的盒子捕捉猴子。在安置好的盒子里放上美味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能插进猴子的前爪,但只要猴子抓住坚果不放,其爪子就抽不出来。这样,它要么放下果子,继续自己的自由,要么就抓紧果子等着被收拾。当然是抓紧果子不放的猴子多,要不猎人也不用弄这个盒子了。
第23章.当代名家也可一读 (第22页)
人其实也一样,也有我们宁死不放的坚果。
尽管我们也知道,这坚果是别人放在里边的,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遇到这种情况仍然和猴子一样不能免俗。
所以我告诉夫人,因为我放手了,所以才能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看得更明白,要是不放没准儿也和猴子一样,甚至有可能更甚,会反复被不同的坚果吸引而多次被抓,至少活的不是自己了。
因为看得更明白,才觉得官场这东西实在是太不值得去付出精力了。
写到这里我觉得另一个关于猴子的比喻很恰当,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官场,没有X长官衔称呼的也在,都是在一棵树上向上爬,向上看都是冷淡的屁股,向下看都是奉承的笑脸。尽管说得有些不尊重别人,但还是有道理的。和夫人聊天的时候,我还曾用更简洁的话做过总结,其实官场没什么神秘的,就如我们的生活,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能管着一些人,同时也被一些人所管。再努力,也是管着一些人,同时再被一些新的人所管。继续努力,还是管着一些人,同时再被一些新的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