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小说网

第36章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从武周时期也开始废坏,到玄宗时走到了尽头。为了弥补兵源的不足,募兵制日益发展起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后,唐玄宗大肆设立节度使,使得边防重镇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之乱平定后,河朔三镇等藩镇势力却与王朝博弈不断。

募兵制

唐玄宗时期推行的军事制度。唐朝中期,由于边患增加和均田制的废坏,原有的府兵制难以为继,唐政府不得不停止征发府兵,改行募兵制。开元年间,京师宿卫、边镇成兵和地方武力基本上都由募兵充任。募兵制由国家招募壮丁当兵,供给粮食,免征赋役,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其实行使军费开支暴涨,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同时导致边将的权力益大,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祸患。

唐代募兵制下的京师宿卫。唐玄宗时府兵制逐渐崩解,宿卫京师的任务不能完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23年)用宰相张说的建议,招募府兵和白丁,每年宿卫两个月,免除出征、镇守负担,称长从宿卫。又于开元十三年改称矿骑,骑分隶十二卫,总十二万。自玄宗后,京师宿卫兵士率由招募而得,起初骑尚有精锐,后来多为市井无赖担任,战斗力大减。

长征健儿

唐代募兵制下戍守边疆的军士。由于府兵制逐渐崩解,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3年),边镇成兵实行招募制,长期服役,终身免除课役,属于被政府雇佣的职业兵,称为“长从兵”“长征健儿”“长行健儿”“兵防健儿”“官健”。主要任务为出征和军镇防守,但也有少数到关中备御吐蕃,称防秋兵。由于长征健儿由边地将帅长期统率,逐步形成了将帅专兵的局面,唐代后期,藩镇割据所依靠的军事力量主要就是长征健儿。

节度使

唐代中后期始置的高级地方军政长官,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民要政。开元中因防边的需要,朝廷在沿边及沿海的重要地区设朔方、河东、幽州、河西、陇右、剑南、碛西、岭南八个节度使,专制一方,较都督之权为重。安史之乱以后,军事纷起,内地亦相继设立节度使,由于募兵制的发展,节度使逐渐掌握了地方的军事、财政等大权,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安史之乱

唐玄宗时期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次重大军事叛乱。天宝十四载(55年),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于当年冬天攻占洛阳,次年称帝,入长安,并遣部将史思明占河北广大地区。5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燕帝,克洛阳,不久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唐军屡败叛军,直至63年史朝义被迫自杀,历时八年的叛乱才被平息,唐王朝自此开始由盛转衰。

藩镇

又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指军镇,后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安史之乱后,部分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做藩镇。唐后期始终贯穿着中央与藩镇的斗争,而宣宗以后,唐中央无力与藩镇较量,割据局势愈演愈烈,到后来演变成五代十国的格局。

河朔三镇

唐代后期势力最大的三个藩镇。安史之乱后,为了安抚降将,稳定局势,唐代宗大肆设立节度使,这些原属安史的叛将名义上归顺朝廷,实际上并不服从中央,而朝廷只是采取姑息政策,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中势力最大,为患最烈的,是成德、魏博、卢龙(范阳幽州)三镇,皆在黄河以北,时称“河朔三镇”。河朔三镇的节度使需要朝廷名义上册封,才可以名正言顺,而朝廷亦需要河朔三镇等割据势力来守卫京城

奉天之难

一场由于削藩而引发的叛乱,唐德宗时期的四镇之乱以及泾原之叛的合称。唐德宗即位后,面临日益严重的藩镇割据局面,力图削藩。建中二年(81年),成德节度使李惟岳、魏博节度使田悦联合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起兵叛乱,随后在建中四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德宗调泾原兵前去平叛,但泾原兵经过长安时发生哗变,攻进长安,德宗被迫北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因在这次战争中,有四人称王,两人称帝,故又称二帝四王之乱。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从武周时期也开始废坏,到玄宗时走到了尽头。为了弥补兵源的不足,募兵制日益发展起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后,唐玄宗大肆设立节度使,使得边防重镇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之乱平定后,河朔三镇等藩镇势力却与王朝博弈不断。

募兵制

唐玄宗时期推行的军事制度。唐朝中期,由于边患增加和均田制的废坏,原有的府兵制难以为继,唐政府不得不停止征发府兵,改行募兵制。开元年间,京师宿卫、边镇成兵和地方武力基本上都由募兵充任。募兵制由国家招募壮丁当兵,供给粮食,免征赋役,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其实行使军费开支暴涨,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同时导致边将的权力益大,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祸患。

唐代募兵制下的京师宿卫。唐玄宗时府兵制逐渐崩解,宿卫京师的任务不能完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23年)用宰相张说的建议,招募府兵和白丁,每年宿卫两个月,免除出征、镇守负担,称长从宿卫。又于开元十三年改称矿骑,骑分隶十二卫,总十二万。自玄宗后,京师宿卫兵士率由招募而得,起初骑尚有精锐,后来多为市井无赖担任,战斗力大减。

长征健儿

唐代募兵制下戍守边疆的军士。由于府兵制逐渐崩解,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3年),边镇成兵实行招募制,长期服役,终身免除课役,属于被政府雇佣的职业兵,称为“长从兵”“长征健儿”“长行健儿”“兵防健儿”“官健”。主要任务为出征和军镇防守,但也有少数到关中备御吐蕃,称防秋兵。由于长征健儿由边地将帅长期统率,逐步形成了将帅专兵的局面,唐代后期,藩镇割据所依靠的军事力量主要就是长征健儿。

节度使

唐代中后期始置的高级地方军政长官,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民要政。开元中因防边的需要,朝廷在沿边及沿海的重要地区设朔方、河东、幽州、河西、陇右、剑南、碛西、岭南八个节度使,专制一方,较都督之权为重。安史之乱以后,军事纷起,内地亦相继设立节度使,由于募兵制的发展,节度使逐渐掌握了地方的军事、财政等大权,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安史之乱

唐玄宗时期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次重大军事叛乱。天宝十四载(55年),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于当年冬天攻占洛阳,次年称帝,入长安,并遣部将史思明占河北广大地区。5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燕帝,克洛阳,不久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唐军屡败叛军,直至63年史朝义被迫自杀,历时八年的叛乱才被平息,唐王朝自此开始由盛转衰。

藩镇

又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指军镇,后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安史之乱后,部分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做藩镇。唐后期始终贯穿着中央与藩镇的斗争,而宣宗以后,唐中央无力与藩镇较量,割据局势愈演愈烈,到后来演变成五代十国的格局。

河朔三镇

唐代后期势力最大的三个藩镇。安史之乱后,为了安抚降将,稳定局势,唐代宗大肆设立节度使,这些原属安史的叛将名义上归顺朝廷,实际上并不服从中央,而朝廷只是采取姑息政策,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中势力最大,为患最烈的,是成德、魏博、卢龙(范阳幽州)三镇,皆在黄河以北,时称“河朔三镇”。河朔三镇的节度使需要朝廷名义上册封,才可以名正言顺,而朝廷亦需要河朔三镇等割据势力来守卫京城

奉天之难

一场由于削藩而引发的叛乱,唐德宗时期的四镇之乱以及泾原之叛的合称。唐德宗即位后,面临日益严重的藩镇割据局面,力图削藩。建中二年(81年),成德节度使李惟岳、魏博节度使田悦联合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起兵叛乱,随后在建中四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德宗调泾原兵前去平叛,但泾原兵经过长安时发生哗变,攻进长安,德宗被迫北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因在这次战争中,有四人称王,两人称帝,故又称二帝四王之乱。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末世我有空间可以种田" 斗罗:武学之道" 医得美人心" 祸江山" 广城食事" 夺娇鸾" 羞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