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小说网

六十九章 借鸡生蛋

会谈的第一次结果是,总裁先生已经无意经营,有意卖出套现。他一直在打高尔夫球。到了最后,他居然是要回去给老伴做饭。“哦,那个叫珍妮的保姆,做的可没有我这么好吃,我太太一点都不喜欢吃她做的东西。他根本不知道怎么把牛排做成七成熟,不会做芝士蛋糕。又不会调鸡尾酒。我真不知道我太太怎么会找一个什么都不会的珍妮来做保姆,她真的是什么都不会,给狗洗澡这种事都要我来。哦,该死,我妻子肯定是实在太无聊了找珍妮来解闷说话的。要不,你能告诉我她为什么都不会。而我妻子却不愿解雇她吗?这真的没法解释。哦哦,抱歉,先生,虽然你的建议很不错,但我可不想打算和你再继续谈下去了,我得回家,我得回家做饭,还得给狗洗澡。对了,晚上还有橄榄球比赛。妈的,这事可真多,真是够让人忙的。我们下次再谈。你可以四处去参观一下我们的公司。或许你会改变主意。这可是个糟糕的主意,是的,糟糕,我想没有一个正常人想来收拾这个烂摊子。摊子铺得太大了,谁来经营都是死路一条。”

吴宗华第一次见到这么搞笑不停地唠叨的总裁,他决定全面到信嘉集团考察一番。然后再做判断。可惜信嘉集团太大了。根本就无从下手,这可是在全球150多个国家有业务的公司。所以首先选中马来西亚子公司。他请来负责马来西亚业务的经理吃饭,告诉对方自己有意收购信嘉。

这位经理如实他说出真实情况:“信嘉衰落主要是美国总部管理不善,这帮老家伙,我敢肯定他们就没有走出过纽约。他们除了在信嘉总部的办公室里看看件、看看各种报表,然后签名。要不就是在家里看橄榄球比赛。打打高尔夫,看n和欧洲足球比赛,他们可以坐飞机去美国的任何一个城市看乔丹的比赛,甚至为了泰森的一场比赛而去排队购买门票。却不想到下属的公司里去看看实际情况有多糟糕。在世界各地的下属公司几乎都在赚钱,只有很少的地方出现亏损,因为信嘉是个老牌子,市场占有率一直很高,所以缝纫机生意产销都没什么问题。问题只是出在成本控制上。太多的人在这家公司混饭吃了。这些家伙,根本不做事,还不断地抱怨公司福利太少。你要问他们乔丹这个赛季抢了多少篮板,哦,哈哈。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但要说信嘉这个年度有什么新的计划或进展。他们会对你说,n,先生,抱歉。我想我们需要开一个会讨论讨论。可当几个老家伙坐在一起讨论的时候,他们谈论的却是迈克尔、麦当娜、乔丹、泰森。比他们讨论信嘉的业务还要多。”这个经理说完,连自己都笑了。

吴宗华又去了第二个信嘉印度分公司,得到同样的反映,印度公司也一直在赚钱状态,而赚到的钱,都被总部抽走了。于是他信心大增。转了十几个国家之后,吴宗华已找到信嘉衰败的症结,信嘉的毛病不是全局性的,而是局部的,也不是根本性的,而是暂时的。

也就是说,信嘉患的不是癌症,而是生了一个毒疮,毒液四浸。只需要动一个小手术,把毒疮烂肉切除就好了。

他想起一只狼领导着一群羊完胜一只羊领导一群狼的哲学故事,信嘉总部高层都是年龄偏大的老年人,他们不仅思想保守,不思进取。还互相推诿指责。他们喜欢享受生活,却对工作漠不关心。压根没有雄心和能力来应付信嘉这么庞大的产业。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巨大且浪费惊人,但却没有出什么研发成果。近几十年来缝纫机压根就没有多大的技术突破。劳动力成本偏高,运营成本缓慢而又低效。挤压利润,总部抽血过度等等。没有有效的约束和管理好分布在全球的下属各分公司。

有了这些结论,吴宗华认为这个公司,来一次大换血,动几个小手术,信嘉就能起死回生,成为一个健康的巨人。而且还能借助信嘉的销售网络,把自己的公司博的产品和香港的博环球的电子产品遍布全球每个角落。

但是,要想收购信嘉,博当时没有那么雄厚的资金和实力。信嘉虽然在持续亏损,但每年的营业额是十几亿美元,而加拿大博和香港博环球电子加起来只有几亿美元,信嘉的资产和现金流都是数倍与博集团,这完全是一场小蛇吞象鱼的博奔,一招不慎,就会导致连锁效应,满盘皆输的局面。

谈判依旧在持续,但过程并不顺利,信嘉的总裁虽然表现得像一个家庭主妇似的不断唠叨与信嘉完全无关的事。但在信嘉的收购方案上却是一点都不肯让步。他不仅开出了55亿美金的天价,还搞了一份和雷诺兹公司前总裁约翰逊类似的“管理层协议”,和“黄金降落伞计划”。管理层协议包括了收购后他将和他的几个主要管理层成员持股新信嘉的15的股份。还需要一份近1500万美金的巨额的退休金。

但吴宗华并不想这么做,他不想给他新公司的股份,更不想所谓的巨额退休金。于是他联系到了刘博,问他能拿出多少现金出来收购信嘉。然后收购完成后,以投入的资金比例来持有新公司的股份。刘博的回答是他能筹集到四千万美金的现金,但如果有需要。他还可以在国内筹集更多的资金以一种掩蔽的方式转移出来。

“不,四千万就够了,我们不能满足他们更多。”吴宗华胸有成竹地说道。“目前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对信嘉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克拉维斯他们正在怎样消化他们刚刚天价收购过来的公司。我们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把价砍掉一半。是的,砍掉一半,我们不能惯着他们。”

刘博又问道:“我们为什么要全资收购,收购大部分股权就好了。这样我们同样能控股公司。”

吴宗华的回答是,“不,我们不能这么做,一旦收购信嘉成功,必然对管理层进行大规模的改组,股权分散导致决策分散,改革会受掣肘,效率降低。这帮美国佬,你都不知道他们只要有百分之一的股份在公司,就会随时要求公司怎么怎么样,他会说这是他们的权利。这样改革就根本不能让信嘉脱胎换骨。”

他让刘博组成一个团队,造成一个要收购信嘉的假象,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价钱砍掉一半。什么管理层协议,黄江降落伞计划,我们才不要管这些。他又联合了远在芝加哥的沈宏发。和在加拿大第一次投资他的那个大老板马布斯。让他们各组建一个团队来假装收购的假象。当时的信嘉股价只是在6——美元之间徘徊,但他们三个团队都把价钱定格在每股8到10美金之间。竞相压价。迫使信嘉放弃过高的期望值和不切实际的幻想。

收购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吴宗华经过一系列慎密的策划,双方在价格上终于敲定为每股15美元,总价值2亿美元。但即使是把价钱砍掉了一半,吴宗华还是拿不出这么大的一笔资金,他这几年扩张速度太快了,唯一能拿得出的只是刘博的四千万美金。于是他想到了华尔街的垃圾债券之王——米尔肯。即用每股5美元的现金加10美元的债券来达成这桩交易。

他以科莫多的股权做担保,从米尔肯的投资银行获得一亿美金的过桥贷款。然后米尔肯的投资银行再发行21亿美金的企业债券就可以达成最终的交易。

米尔肯在华尔街这个时候已经发行了超过1500亿美金的垃圾债券,所以对这种债券交易可谓是驾轻就熟。于是,经过董事会同意,股东大会就在吴宗华的计划内如期召开。当时的股价不过是6美元,而现在能换到5美元的现金+10美元的债券。股东大会上大部分都愿意卖出自己手中的股票。

马来西亚的代理商他也是万千信嘉的股东之一,这个人手里握着大概8的股票。

信嘉在意大利有自己的工厂,向欧洲地区供货。而马来西亚也有工厂,向亚洲地区供货。他不同意这桩收购,也不同意卖出自己手里的股份。于是吴宗华又和马来西亚这个代理商坐在了一起。这次是在律师楼,马来西亚的代理商认为,信嘉的股票远不能反映其实际价值。他的真实价值应该在30美元左右。现在是美国股市崩盘造成了信嘉股票大跌的假象,但只要美国经济回暖。股票一定会冲破30美元。

吴宗华却认为,他现在手里已经握着大部分的股票,控制信嘉已经是定局。他四处打探这个马来西亚代理商的幕后老板,得知实际控制这家代理公司的是一个叫易长江的靠着博彩业发家的人。易长江和易松江两兄弟,一个靠着在公海上经营赌船,一个靠着在马国的矿产和博彩中赚取了巨额财富,对于这百分之八的股份,只不过是他众多产业中的很小一部分。

于是他再次通过父亲的关系联系到了有公海赌王之称的易松江,因为他们有一条专门从香港的航线,每天带着游客们从香港到公海上进行观光和博彩业务。

作为在香港商界已经很有影响的吴道国,出面邀请,这事也很快就变成了现实,因为商业的本质就是这样,合作,共赢。

会谈中,吴宗华告诉易松江先生,不仅不会把马来西亚的工厂关掉,而且还会加大投入,甚至是把所有亚洲的缝纫机业务交由马来西亚的工厂生产,实现工厂和总部分离,但却保持合作,他现在可以选择卖出,也可以选择不卖出这其中的8股份。如果卖出了,所得的资金可以建更大的工厂,易先生也可以投入到其它的更多业务中去。易先生也是个爽快人,但在生意上还是得讨价还价,于是他要求继续保留信嘉在马来西亚的代理权。

双方权衡再三。易先生决定卖出自己手中的股份。而且当时就签下协议。而吴宗华也就答应了易先生的所有要求。

信嘉的股权收购已经完毕,刘博拿出四千万的现金,吴宗华以总共2亿美元的代价,正式宣告一个拥有近150年历史的美国着名企业集团易手于华人,这不仅是举世震惊的新闻,而且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企业重组的典范之作。我们接下来看他又是如何治理信嘉,并将信嘉的渠道与博的业务重新整合。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家伎乐婵" 重生后,她抱紧大腿不松手" 快穿之学习技艺之旅" 不过是意难平罢了" 重燃2003" 荒岛求生三兄弟" 一个看不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