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小说网

第12章 三代文化

三代化

夏商周三代不仅在政治制度上有着延续和发展,而且在化上也有承继关系。夏人作《夏小正》,为后代人沿用和发展以指导农业生产。经历汤武革命后,周人越发重视民众,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的地位。另一方面,西周的六艺成为士族的教育课程,借以壮大西周。

《夏小正》

中国现存最早的天象历法献之一。原本保存在《大戴礼记》之中,后来单独流传。《夏小正》按照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由于长期流传的缘故,这一献本身可能出现残缺以及其他错误也可能混有后人解说和其他附益内容,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历法和农业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早的天象历法资料。

敬天保民

西周时期的统治思想。西周时期的统治阶级基本上继承了夏商以来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思想,尊崇上天,但是前有商之代夏,后来又有周之代商的情况,又使他们不能不感到“天命靡常”,故而他们认识到“天不可信”,不能盲目地依恃“天命”。于是他们就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敬天保民思想比简单的“天命”观更进一步。

六艺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六艺有两种含义,分别是《周礼》中的古六艺和孔子倡导学习的六艺。西周时期,六艺指的是贵族教育的六种内容:礼、乐、射、御、、数。其中、数是小学,而礼、乐、射、御是大学。古六艺是为了将贵族培养成才而设立的,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汉代以来六艺亦指六经,即《诗》《》《礼》《乐》《易》《春秋》。孔子之后,六艺教育与六经教育成为儒家教育的两大传统。

天命史观

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史学观点。天命史观最早始于殷周时期,如《尚·汤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历代统治阶级利用古人对自然和自己命运的无力掌握,宣扬历史发展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和命令进行的,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都是命运的安排,这种安排被称作天命。他们宣扬君权神授,利用天命来为统治者寻找统治依据。富有野心的权臣会利用天命史观来篡夺王朝统治,农民起义军也可能利用这种天命来推翻王朝统治。

三代化遗存和考古研究

三代距今年代久远,传统史料资源稀少,直到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大量三代的化遗存和考古研究得到发掘,如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盘龙城遗址、岐山周公庙遗址等,出土大量三代时期的物,为我们研究三代历史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二里头化

中国介于龙山化和二里岗早商化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化。首次发现于河南登封,因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而得名。该化类型的遗址主要分布在豫西和晋南地区,主要遗址有二里头遗址、洛达庙遗址、东下冯遗址等,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年代在公元前21~前1世纪左右,大致在夏朝范围内,又分布在传说中的夏人活动范围内,为探索夏化提供了丰富材料。有学者认为二里头一、二期属于夏化,三、四期属于商化早期;也有学者主张一至四期都是夏化。

二里岗遗址

又称郑州商城遗址,商代中前期化遗址。位于河南郑州市区东南,面积25平方公里。自1950年起,经过调查和发掘,出土了房基、地窖、水井、墓葬等遗址以及铜、石、骨、陶等质地的器物和少量的带字卜骨。经过对比研究,二里岗期地层早于安阳殷墟地层,当属商代中前期。二里岗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商化的渊源,商代中期化特征,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等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1961年,国务院公布二里岗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偃师商城遗址

商代早期的重要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1983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勘探时发现。在该遗址中,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制陶、铸铜、制骨、制石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和墓葬等被发现。根据研究考证,师商城遗址可分四期,第一、二期遗存的年代与夏纪年相当。学术界一般认为偃师商城遗址是西亳。城址保存完整,为研究商代城市的布局和结构以及探讨亳都的所在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

商代前期都城。据说共有三处,分别为北毫、南毫和西亳。根据《史记·殷本纪》及其注,商代前期有三座毫都,南亳为谷熟,汤都,在今河南省郑州市;北亳为蒙,汤受命为盟主之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北;西毫为偃师,传说汤攻夏时所居。其具体情况已经不可考,但郑州二里岗遗址、偃师商城遗址等商代遗址的发掘,有利于我们揭开商代毫都的真貌。

盘龙城遗址

商代中期古城遗址。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北郊的盘龙湖畔,遗址面积约1平方公里。年代在公元前15世纪前后,距今约3500年。城内有三座大型宫殿遗址,保存有完整的墙基、柱础、柱子洞和阶前散水等。盘龙城遗址在城墙夯筑技术,陶器特征、青铜工艺、玉器风格及埋葬习俗等方面,虽有一定的地方性特点,但与郑州出土的商代中期化具有明显的一致性。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迄今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

殷墟

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都到股地成为商朝后期的政治中心。1899年,大片甲骨出土于此,经过实地调查,确定安阳屯村为商朝后期都城。1928年,由中央研究院主持殷墟发掘工作,先后发现了宫殿、作坊、陵墓等遗迹,以及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礼乐器和甲骨等遗物。殷墟的发现,对研究商朝后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甲骨

又称契、甲骨卜辞,商周时期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字。一般认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晚清金石学家王懿荣在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甲骨是中国汉字形成的关键形态,其法结构已经具备了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形式,后世字与其渊源颇深。到目前为止,先后出土的甲骨有15万片之多,已发现的甲骨单字有5000字左右。甲骨内容丰富,是研究商周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目前世界已经针对甲骨形成一门崭新的学科——甲骨学。

星堆化遗址

中国巴蜀地区的青铜时代化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考古学家将该遗址群的化遗存分为四期,其中一期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化,二至四期则属于青铜化。三星堆化遗址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化遗址。出土有大批古蜀物,其中青铜大立人、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金杖等,为我们了解古蜀国提供丰富的资料。

金沙化遗址

商周时期的化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区苏坡乡金沙村。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物多达千余件,包括金器、玉器、铜器、石器、象牙器等,其中石器尤其精美,是四川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自物时代看,大部分属于商周时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金沙遗址是继广汉三星堆以后的重要发现,对研究古蜀历史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字。商代金字体与甲骨相仿,字数甚少,常见为部族图腾符号;西周时期,字甚多,初具铭记史实的性质;春秋中叶以后的铭富有艺术装饰色彩;战国时期,铭端庄秀丽,字体渐近小篆。《铁足大铜鼎》和《毛公鼎》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四五百言的鸿篇巨制,记载了很多复杂的史实。当时统治阶级制作金的主观愿望是对祖先和自己歌颂功德,但在客观上,却真实记录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

岐山周公庙遗址

西周早期的大型公共墓地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2003年12月以来,周公庙遗址范围内前后有多项重大考古发现,出土大批刻辞甲骨、陶器、青铜器等。卜辞甲骨已辨识00余个字,如周公贞、王、太保等重要字词。周公庙遗址为古公迁岐居所,为周人早期王都所在地,王迁都后,周公庙遗址一带作为周公采邑。考古学者推测大型墓葬的墓主人,极可能既有周王,又有周公家族成员。周公庙遗址的考古重大发现,为从考古学上寻找周人早期都邑提供了新的极其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何尊

西周时期青铜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物,国家一级物,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尊内底铸有铭12行、122字,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字记载,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新都成周。何尊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物资料。

夏商周断代工程

研究中国夏、商、周年代学的一项科学研究项目。1996年启动。该工程将自然科学与社会人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结合起来,组织来自历史学、考古学、献学、古字学、历史地理学、天学的学者联合攻关,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定夏朝开始于前200年,夏商分界在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都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在公元前106年。工程成果报告简本发表后,其结论和方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不少质疑,最终报告的繁本未能通过。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活见鬼" 阴阳邪妃" 梦幻新世界" 嘤嘤嘤,您可别装了大佬" 执剑少年" 血色落日羽化飞仙" 藏进云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