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诸多思想流派。各派之间展开思想争鸣,各自围绕自己的立场,提出自己的主张,以期能够影响社会现实。当时有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有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有以墨子为首的墨家,还有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以孙子、孙膑为代表的兵家。此外,还有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等诸多流派。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思想流派自由竞争的现象。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民间聚徒讲学风气兴起,社会上出现很多思想流派。他们针对社会现实展开思索和讨论,围绕国家制度、经济发展、伦理价值等问题,著立说,以期改变社会现状。他们彼此之间既互相批判,又互相影响,在学术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参与百家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道家等。百家争鸣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化发展,对后世思想化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九流十家
先秦到汉初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民间聚徒讲学风气兴起,社会上出现很多学术流派。西汉时期,刘歆把战国诸子学派划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去掉缺乏系统理论的小说家,其余九家称作“九流”。九流十家在先秦时期的思想争鸣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在经历焚坑儒和罢黜百家后,除了儒家以外,其他流派都走向衰落。
轴心时代
德国思想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199年,德国思想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中,第一次把同时在中国、西方、印度等地区出现人类化突破现象的公元前500年前后,称作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中国诞生孔子、孟子、老子,古希腊孕育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印度诞生释迦牟尼等。关于轴心时代的认识,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曾经有学者尝试用化散播说、历史环境变迁说等理论分析轴心时代的产生。
儒家
中国社会非常重要的思想学术流派。春秋末年,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经过孟子的发展,荀子集其大成,最终在战国时期成为一派显学。儒家在先秦时期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取得思想统治地位。此后儒家大致分为汉学和宋学,前者注重经考证,后者注重抒发大义。汉学的主要代表有董仲舒、马融、郑玄等,宋学的主要代表有朱熹、张载等。中国近代以后,儒家受到批儒批孔的冲击后,日益走向衰落。儒家对中国古代思想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孔子
春秋末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其祖是宋国贵族后裔。孔子本人曾担任鲁国中下层官员,因受到三桓的排挤而出走,曾到卫、宋、郑、陈、蔡、楚等国宣传自己的主张,却始终未能得到采信。晚年回到鲁国聚徒讲学,整理古典献。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主张是德治,强调“克己复礼”,哲学方法论是中庸,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对中国思想化和教育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孔子的言论,由他的门人整理出《论语》一,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有教无类
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春秋末年,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即不论贵贱、贫富、智愚,都有资格接受教育。孔子提倡在平民阶层普及教育,并且身体力行,培养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有教无类是对“学在官府”的反抗,宣告教育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孟子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孟子幼年家境贫困,受业于子思门人,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学说,同孔子并称“孔孟”。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主张统治者要推行仁政。孟子学说的出发点是性善论,提出要善于养心,扩充善端,实现修身治平。孟子曾经到宋、齐、滕、卫等国宣传自己的主张,各国国君虽以礼相待,却始终未予以重用。孟子晚年回到邹地,和门人弟子共同创作《孟子》一,该是研究孟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荀子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况,战国末年赵国人。荀子早年在稷下学宫游学,后来到燕、秦、赵等国宣传自己的主张,晚年在楚国兰陵著立说,有李斯、韩非子等门人。荀子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恶论,提出人性本恶,要予以严格限制。自性恶论出发,荀子进一步提出“隆礼重法”的主张。同时荀子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为了适应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荀子对儒学的思想体系做了进一步发展,深刻影响了儒学的发展。其思想主要存于《荀子》一。
墨子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名翟,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经担任宋国大夫。早年受过儒家教育,后来抛弃儒学,创立了墨家学派。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墨子死后,墨家开始分裂,在西汉之后彻底走向衰落。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传世,该是研究墨子思想的可靠材料。
老子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多有争议。老子曾经担任周朝守藏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老子以“道”作为最高哲学概念,予以系统阐释;在政治上,主张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提倡小国寡民;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和不与人争的修持。传世本《老子》是研究老子思想的直接材料,后世马王堆汉墓和郭店楚墓等出土有《老子》,对研究老子具有很大作用。
庄子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早年受过儒学教育,后来改为学习道家。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把道当作万变不变的本质和法则。同时庄子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认为只有用通达的精神超越个体和现实世界,才能实现彻底的精神解脱。此外,庄子对事物本质的相对性展开充分的论述。庄子的思想主要存于《庄子》一,该是研究庄子的主要材料。
韩非子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战国末年韩国人。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早年求学于荀子门下,“学帝王之术”。韩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妨碍秦国统一大计,结果秦王政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服毒自杀。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韩非的主张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韩非子》是研究韩非思想的主要资料。
孙子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兵家创始人,被世人尊称为兵圣。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后由齐到鲁,经吴国重臣伍子胥的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孙子在柏举之战中,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孙子的思想主要有:主张慎战,用非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争取战略主动,不战而屈人之兵;灵活用兵,出奇制胜;赏罚分明等。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被誉为“兵学圣典”,该是研究孙武思想的主要资料。
《孙子兵法》
又称《孙武兵法》,中国现存最早的兵。春秋时期兵家创始人孙武所撰。《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孙子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军事理论,将政治视作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总结战争的原理和原则。该逻辑严谨,语言简练,风质朴,同时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被视作兵家经典。该迄今最早的传世本,是192年山东银雀山出土的汉墓竹《孙子兵法》,对研究孙子的军事思想具有很大作用。
孙膑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兵家代表。孙武后裔,早年和庞涓共同求学,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公元前35年,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齐军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在桂陵之战中打败庞涓。公元前32年,田忌和孙膑负责率兵救韩,利用减灶计策,在马陵之战大败魏军,庞涓自杀。孙膑著有《孙膑兵法》一,192年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汉墓被发现,该是研究孙膑军事思想的重要资料。
《吕氏春秋》
战国时期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的一部著作。战国末年,吕不韦担任秦国相国,招揽大批门客编撰此。该规模宏大,有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吕氏春秋)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的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对研究先秦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阴阳家
盛行于战国末年到西汉初年的学术派别。创始人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邹衍。阴阳家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道家“阴阳说”和“五行说”。“阴阳说”是把阴和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五行说”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不断循环变化”的理论发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构建起自身的系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