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小说网

第五十二章另有隐情 (第1/2页)

北宋词人李清照一首宋词对他评价甚高,一直流传至今。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它代表着一种国人的信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生时豪情万丈,死时刚烈悲壮。

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一种民族气节,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

虽说后人被他褒贬不一,说他胸无大志无容人之量,逼走了臂膀范增。

沽名钓誉,鸿门宴放走了大敌刘邦,以致最终兵败身死,自刎于乌江边上。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是世人对他的另一种评价。

可是我对此有着不同的观点。

首先,霸王的韬武略不容置疑。

当初大秦皇权旁落,被宦官赵高把持,暴政肆虐民不聊生。

虽说国内的起义反抗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可是无论那一路人马都是裹足不前,不敢和大秦铁骑对抗。

唯有西楚霸王丝毫不惧,他率领五万楚军破釜沉舟,大败四十万大秦铁骑,后又歼灭王离二十万秦军,这才一下扭转了时局,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

再说说鸿门宴当时的背景。

霸王他当时的兵力只有七万,而刘邦逼降了秦王子婴收降兵八万总共拥兵十万之众。

霸王携战神之威逼着刘邦以身犯险参加了鸿门宴,虽说这是个灭杀大敌的良机,可是一旦杀了刘邦,必定会有损声威,让人有机可乘。

他身后还有各路诸侯30多万大军虎视眈眈。

一旦给了他们出兵的借口,必定会群起而攻之,再加上刘邦的部下铁了心复仇,来一个前后夹击,那样的霸王必定危机重重。

他虽然在鸿门宴上留下了刘邦的性命,却逼着刘邦裁军七万,只留下三万军队,彻底打压了刘邦。

随后威势无双分封十八路诸侯,才稳住了大局。

以此看来,不杀刘邦才是一步好棋。

再说说他被人说成嫉贤妒能,有人才不能用,这种评判最为有利的证据,就是他对范增的弃用。

范增果真如历史上说的那样,是一心辅佐他吗?

我看未必。

项羽的爷爷项燕,曾经击败过名将李信和蒙恬率领的二十万秦军,是天下人人敬仰的抗秦名将。

所以就连陈胜起义时,都打着他的大旗,而不是用末代楚王的旗号来号召部众。

作为项燕之子,项梁在遍地草头王的秦末,已算名望甚高,本可做名正言顺的楚王。

可范增却竭力忽悠,骗得项梁去立了个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给自己平白找了个上司。

其次,即使要立楚王后裔,又为何非要立个年龄很长又世故成熟的中老年人,却不去立个大众通常印象中的无知幼童,以便自己彻底掌控?

这明显很不正常。

这是个普通人都知道的道理,智谋出众的范增又岂能不知?

明知如此,还刻意如此行事,明明就是心生歹念。

显而易见,他明显就和霸王不是一条心。

后来之所以辅佐霸王,完全是被逼无奈罢了。

这样三心二意的人将他舍弃又有何不对?

况且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并非只有一个大敌刘邦,还有个被范增利用项羽的赫赫威名,全力扶植起来的楚王掣肘。

楚王为了自己皇帝宝座,一直容不下西楚霸王,他在身后阴招不断不停打压,还连横合纵,处处给霸王挖坑设陷,这才搞的霸王后方不稳一步步陷入弱势,一怒之下杀了楚王,因此失了人心,最终兵败身死,在乌江自刎。

实在是可惜可叹。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喜勿喷,或许这看法很局限有着很多错漏,但这并不会妨碍我对西楚霸王的崇敬和敬仰。

我对这段历史好奇极了,忍不住向霸王询问。

西楚霸王的讲述和我的猜测大体相同,不过他的失败另有玄机。

“我怎么都没想到,我的亚父范增从始至终都是楚王的心腹,处处在算计着我,他奉楚王之命悄悄和汉王刘邦苟合,逼走了我身边的谋士将领,令我无人可用,真是可恨之极。”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刚重生,被四个暴躁大舅哥锤爆了" 海贼:开局单刷屠魔令,我就是魔" 嫁权臣" 超次元之反派交流群" 扛着AK闯大明" 美漫之时间掌控者" 龙族:归来的他,反抗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