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小说网

(二)一代圣相

对待皇亲宗室,赵光义使用的办法是谁不服就砍谁,刀光剑影,杀的血流成河。赵恒的态度却与之截然相反,采取了一种比较温和的怀柔政策。他首先恢复了赵廷美身前的爵位,而且隆重改葬,还给赵廷美的儿子们加官晋爵。如此一来,大大缓和了与皇亲宗室们的矛盾。

他对待皇亲宗室有三大特点,分别是亲而不纵、养而不用、限制活动范围。

亲而不纵就是表现的非常亲近,但是却不放纵。皇亲宗室们犯了错,照样要打板子要挨训。不过皇亲宗室们生病,都会派人上门慰问。

二大爷,你得了什么病啊,怎么趴着呢?使者满面春风,嘘寒问暖。

二大爷表情痛苦,愁眉苦脸说道。我的痔疮发了,菊花火辣辣的,好不痛苦。

使者呈上赵恒的礼物,笑眯眯说道。二大爷,你生病了,这是官家送给你的礼物,请你过目,这是麻辣火锅,这是辣条,这是朝天椒,这是辣子鸡。官家这么关心你,你是不是应该感激涕零啊,赶快给官家一个五星好评吧。

二大爷的确老泪纵横,不过不是感激涕零,而是辣的流泪。我的痔疮发了,还让我吃辣的,这不是在要我的老命吗?麻烦你了,替我谢谢官家全家。

什么又是养而不用呢?赵匡胤和赵光义时期,有能力的皇亲宗室会担任知州府尹之类的职务,例如赵廷美就担任过开封府尹。但是赵恒非常体贴,担心皇亲宗室们日理万机,累的吐血,因此不再让他们做官。真实的意图是,不许他们染指权力。照样每个月发工资,养着他们,养老金、医保、公积金,一个都不少。不过不能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每天必须读。

为了集中管理皇亲宗室们,赵恒下令修建了南宫北宅,让皇亲宗室们都搬进去住。什么物业费、煤气费、水电费都由赵恒支付,皇亲宗室们不用掏一分钱。这样看来,赵恒是不是很像冤大头?但是真相是这样的吗?皇亲宗室们虽然住在南宫北宅里面,但是未经批准不得私自外出或者接见客人。也就是说,他们活动的范围仅限于南宫北宅之内,相当于被圈禁起来了。

如果说赵光义对待皇亲宗室们是硬刀子,那么赵恒对待皇亲宗室们则是软刀子。厚养他们,却不给自由,不让做官,自身的名誉丝毫没有受到损坏。他的这种做法,比赵光义的做法,是不是更加高明?

至道三年(公元99年12月),李继迁上表归宋。老板,我是赵保吉,不是西北狼李继迁,我的良心大大的好,我要归宋,请你批准。赵恒喜欢读,对于舞枪弄棒,根本就没有一丝兴趣,当即批准李继迁归宋,授以定难军节度使、夏州知州,相当于把定难军送给了李继迁。可惜李继迁是一头喂不饱的恶狼,仍然袭击边境,烧杀抢掠。

到了公元998年,赵恒改年号为咸平,这一年为咸平元年。咸是全部的意思,平不就是躺平意思吗?难道他号召大家都躺平吗?如果这样想那就错了,因为这个时期的赵恒还算是比较励精图治的。他不仅每天在各个部门之间处理政事,考核检阅军队,还与儒臣们交流,鼓励官员们提出各种建议。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武七条》和监督官吏的《州县三课》,同时还热情洋溢的朗读了《励学篇》。

《武七条》指的是:清心、奉公、修德、务实、明察、勤课、革弊。看这些词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就不会详细解释了。《州县三课》指的是:公勤廉干惠及民者为上,干事而无廉誉、清白而无治身者为次,畏懦贪猥为下。说白了就是一种考核官吏的制度,把官吏划分为上中下三等。

富家不用买良田,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随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就是妇孺皆知的《励学篇》,正是出自赵恒的笔下。他于公元1009年11月写下这篇章,目的正是要告诉天下人,没有吃的,没有住的、没有老婆等等,但是不要气馁,不要慌张,只要多读就可以了。因为考取功名,步入仕途之后,这一切都会有的。这是对赵匡胤、赵光义崇抑武之国策的延续和提升,因为在他看来,这是祖宗之法,必须不折不扣执行下去,而且更加彻底。所谓深化改革的路上,步子必须迈的更大一些。

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开年不是很顺利,因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古时候讲究天人感应,发生自然灾害,往往理解成是上天的惩罚。帝王失德,例如生活作风有问题、工作态度懈怠等等,都要受到惩罚。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儿子颠三倒四,身为老子的老天爷当然要惩罚天子了。赵恒心想,我刚刚上任,龙椅都还没有坐热,为什么要惩罚我?于是在四月初四这一天,带领武百官们去白鹿山祈祷求雨。队伍浩浩荡荡,大家有说有笑,搞的像春游一样。赵恒神情肃穆,拨通了天地热线,和老天爷进行了一次坦诚的通话。老天爷啊,我刚刚上任,还没有来的及失德,你为什么要惩罚我?求求你下点雨吧!这次祈雨的结果不得而知,有没有下雨,只有老天爷知道。不过他在四月二十一日这一天,派遣使者前往全国各地检查吏民拖欠钱物,然后全部免除。如此体恤贫民,应该算的上是一个善良的天子。老天爷知道,一定会点赞的。

赵恒于至道三年(公元99年)三月即位,四月就授李沆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到了咸平元年十月(公元998年),授同中门下平章事,兼修国史,和他一起成为宰相的还有张齐贤。李沆两年不到时间就从副宰相升任宰相,升官的速度不是一般的快,用火箭升空来形容,似乎并不为过。他升官这么快,难道是因为和赵恒关系十分亲密?

至道元年(公元995年),赵恒被立为太子,李沆升任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李沆出生于公元9年,字太初。太子宾客是官名,不是所谓的门客,职责侍从规谏太子。他端庄稳重、忠厚谦虚,因此深得赵光义器重。赵光义告诉赵恒,儿子啊,李沆人品一流,挑不出毛病,你对待他,不能像对待仆从,要像对待老师一样。赵恒非常听话,连声答应。老爸,我也很敬重李沆的人品,一定会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他,请你放心好了。每次和李沆说完话,他都要站起来恭送李沆离去。并且一再叮嘱李沆,走道慢点,到了加就发个微信,报个平安。李沆也没有辜负赵光义,一直悉心辅佐赵恒。

胡旦流放浔州,心情是相当郁闷,因为在这个鸟不下蛋鸡不拉屎的鬼地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过的日子简直可以用暗无天日来形容。唉,这简直就不是人过的日子,我要回京师当官。虽然大声呐喊,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已经没有人记得他了。听说李沆升任参知政事,他于是动起了歪脑筋。李沆前途无量,要是依附他,升官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他想从前和李沆一同担任过知制诰,应该有点交情,于是写了封信。信中贬低从前的参知政事,却大拍李沆马匹,结结实实把他夸了一顿。李沆看到了信,心想胡旦贬低别人夸奖自己,分明就是讨好媚上。这种官场搅屎棍,到处胡说八道,绝对不能重用。他太清楚胡旦的人品了,乃是有才无德的典型,因此终其一生都没有重用他。

寇准和丁谓关系很好,走的很近。丁谓出生于公元966年,字公言,苏州人氏。他擅长察言观色,很会讨寇准的欢心。寇准比丁谓大五岁,也很想拉这个小兄弟一把。于是找到了李沆,让他给丁谓升官。我说老李啊,丁谓这个小同志头脑灵活,办事麻利,你给他升官吧。李沆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反问一句。你为什么要帮丁谓说话话,难道你们的关系暧昧不清。寇准顿时一阵脸红脖子粗,显得十分害羞。你个老鬼胡说八道什么,我和丁谓是纯洁的同志关系,一点也不暧昧。李沆微微一笑,又说了一句话。丁谓这个小同志心术不正,就是那种当面叫哥哥,背后掏家伙的货色,我不能给他升官。我再奉劝你一句,不要和这种人走的太近了。寇准被驳了面子,顿时不高兴了。你知道我是什么人吗?我是上茅房都要点蜡烛的人,还不是怕擦屁股的时候擦到脸上去了。我这么低声下气求你,你居然一点面子也不给,简直看不起人。李沆是谦谦长者,岂会和寇准这种大嘴巴生气,心平气和说道。如果他这种人升了官,还不玷污了官场?寇准则针锋相对,丁谓品学兼优,精明强干,这种人迟早都会升官,岂会久居人下?李沆说道,我看人是不会错的,将来你一定会后悔的。

石保吉是开国功臣石守信的次子,出生于公元95年,字右之。赵匡胤把次女延庆公主许配给他,因此成为了驸马都尉。他靠着父亲的功劳和妻子的关系,轻轻松松当上了检校太尉、保平军节度使。家里本来就有钱,而且又是皇亲国戚,小日子过的别提多么滋润,真是羡煞旁人。正所谓人不能太闲了,因为一旦闲下来就会胡思乱想。石保吉就是这样的人,每天吃喝玩乐,简直太闲了,我该找点什么事情做呢?要是再加官同中门下平章事就好了。

他想到做到,立刻进宫面见赵恒。表弟,我想加官同中门下平章事,也就是想做使相,请问你意下如何?延庆公主是赵恒的表姐,这么说来,石保吉就是赵恒的表姐夫,叫他表弟,一点也不错。赵恒拍板立即同意,你是我表姐的老公,就凭我们这种关系,成为使相,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不过我要问问李沆相公,请你稍安勿躁,回家听信吧。等到有了答复,我会在家庭群里面通知你的。

过了几天,赵恒找到李沆。相公同志,我想跟你商量件事,石保吉想加官同中门下平章事,你看怎么样?李沆听了直摇头,怎么样,不怎么样。石保吉是个纨绔子弟,没有战功,躺在石守信的功劳簿上,吃上一辈的红利,做节度使都是皇恩浩荡,还想做使相,简直痴心妄想。赵恒嘻嘻一笑,继续求情。他是我的表姐夫,我已经答应他了,算是给我一个面子,你看怎么样?李沆神情肃穆,一口拒绝。是你答应,又不是我答应。他跟你是亲戚,跟我又不是亲戚,我为什么要给你面子?我给你面子,谁给我面子?你简直太把自己当干部了。他坚持己见,赵恒也没有办法。只到去世之后,石守信才成为武宁军节度使、同中门下平章事,做了使相,完成了心愿。

李沆一身正气,公正无私,拒绝同僚们的无礼请求,也敢于拒绝赵恒。赵恒想封刘娥为贵妃,又怕群臣不同意,于是先想从李沆这里入手。他同意了,别人就不好再说什么了,这是一种迂回的办法,虽然麻烦了一些,但是效果立竿见影。他派遣太监拿着自己的手诏交给李沆,李沆没有表态,既没有同意也没有不同意,而是询问太监抽不抽烟。太监满脸堆笑,回答抽烟。我抽烟,正好别人昨天送给我一包中华烟,来一支吧。李沆摇了摇头,我不抽烟,请借打火机一用。二话不说,当场就把赵恒的手诏烧了。太监吓傻了,显得不知所措。你把手诏烧了,我回去怎么复命。李沆神情淡然,告诉太监。你回去告诉官家,手诏烧了,就说我不同意。他一把火烧了手诏,赵恒也不敢多问。

李沆任宰相的时候,王旦任参知政事。他出生于公元95年,因为生于凌晨,所以取名为旦,字子明。他相貌丑陋,脸鼻偏移,左右不太对称。当时西北不太平,李沆处理国事,忙的脚不沾地,常常没有时间吃晚饭。

这天夜晚,王旦看到李沆在吃饭,于是打了个招呼。这么早就吃宵夜啊,你的胃口太好了吧。李沆叹息一声,告诉王旦。我现在吃的是晚饭,不是宵夜。我都快饿出胃下垂了,你可真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他勤于国事,饿出了胃病,王旦不禁肃然起敬,同时有感而发。像我们这样的人,什么时候才能致太平啊?李沆说道,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事情做,每天忙的马不停蹄,神经绷得像弹簧一样,我们才不会朽坏。王旦亦有同感,点了点头。但是你每天用芝麻绿豆的小事去打扰官家,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啊?李沆面露忧色,又叹息一声。官家现在还很年轻,我这么做就是为了让他知道天下艰难,做天子不容易。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只报喜不报忧,他会误以为天下太平,歌舞升平,然后很快就会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甚至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王旦这才恍然大悟,大声赞叹。李相公,你可真是用心良苦啊!

李沆看人看事极准,说过的话,后来很多都应验了,所谓料事如神,也不过如此。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空洞骑士辐光之子" 奥乙女:新的旅程开始了" 大唐:天道太子李承乾" 生在乱世,活在深山" 大汉从吹牛开始" 替身皇帝:朕要做千古一帝" 逃荒不慌,穿书长姐一拳干爆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