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力明警官的刑侦生涯中,他不仅以其卓越的推理和分析能力着称,还发现了工作中的一个难题。
那个年代,许多基层人员对复杂的数学公式理解起来颇有难度。
这激发了徐力明的思考:他能否找到一种更简单直观的方式来呈现案件的细节?
这时,他点亮了自己的另一个天赋 —— 妙笔丹青。
徐力明开始尝试用绘画来复原爆炸案现场,他绘制的《爆炸中心复原分析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将复杂的现场情况生动地展现出来。
这些图画不仅让专家们再次感到震撼,更在不经意间开创了我国刑侦界的一个全新图种。
徐力明的画作以其直观性和准确性,极大地帮助了同事们理解和分析案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力明的绘画技艺日益精进。
他的画作不仅在警界内部受到赞誉,甚至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了认可,一不小心登上了报纸,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真的能有这么巨大吗?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在徐力明警官的身上,这种差距被无限放大。
徐力明警官不仅在刑侦领域有着超凡的才华,他的演绎推理能力同样令人称奇。
一次偶然的河蓝之行,让他对当地的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没有满足于单纯的欣赏,而是决定要掌握这门语言。
于是,徐力明开始了他的语言学习之旅。
他沿途聆听河南老乡的对话,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就自创了一套将普通话转换为河南话的公式:“一三变二,二变四,四四二四,二二四。”
简单来说,就是一声和三声统一变为二声,二声变为四声,而两个四声连在一起时,有时会变为二声。
宝子们,到这里,相信你们对徐警官的观察和推理能力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
那么,当这些神技运用到破案上时,会有多强大呢?
除了“牛”,似乎找不到更合适的形容词了。
2003年9月,吉临顿化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
当天上午10点,警方接到一家幼儿园的报案,称有绑匪绑架了一名小女孩,并试图通过老师向家长勒索两万元。
紧接着,两小时后,又有人报案,一名叫马志军的小伙子声称,他在路上被三个歹徒强行拉进面包车,并被抢走了身上的一万元。
警方迅速做出判断,认为这两起案件很可能是同一伙歹徒所为。马志军也证实,在被掳走时,车上确实还有一个小女孩。
警方立刻决定将两案并案处理,并在各个路口紧急布置关卡,希望能够截获那辆面包车。
然而,让警方感到焦头烂额的是,经过一整个下午的搜查和巡逻,他们连目标车辆的影子都没能找到。
面对这种情况,当地警方无奈之下只能上报省厅,请求专家协助。
这时,徐力明警官的专长和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他的加入,为这起错综复杂的案件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方向。
仅仅20分钟,这是当地警方汇报案情的时间,却也是徐力明警官洞察真相、破解案件的时间。
他刚听完案件简报,便果断下令逮捕第二起案件的受害人——马志军,因为他就是这一连串事件的幕后黑手。
在场的警官们一时间都感到困惑,但随即被徐力明的结论深深震撼。他们不解,徐警官是如何从混乱的案情中迅速找到真凶的呢?
徐力明解释道,马志军的陈述中存在大量矛盾。
首先,幼儿园方面表示绑匪勒索两万元,但马志军却声称有三名劫匪。按照常理,三人分赃,金额应该是可以被三整除的,两万元如何平分?难道要牺牲其中一人吗?
其次,绑匪在绑架之后应急于逃离现场,但案件中的绑匪却选择在此时节外生枝,去抢劫一个路人马志军,这不仅风险极高,而且收益未知,显然不符合犯罪逻辑。
徐警官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迅速判断出两起案件中必有一假。
他的推理逻辑清晰而有力:如果幼儿园的报案是虚假的,那么马志军不可能知道绑匪车上还有一名小女孩,除非他就是绑匪本人。
在徐力明的审讯下,马志军的心理防线很快被突破。
仅仅10分钟,马志军就招供了,承认自己就是绑架小女孩的罪魁祸首。
他原本计划报假案,企图通过苦肉计误导警方,制造混乱,从而掩盖自己的罪行。
然而,马志军没有预料到的是,他遇到了徐力明这样的刑侦高手。
徐警官不仅没有被他的计谋所迷惑,反而以其卓越的推理能力迅速识破了谎言,将真相大白于天下。
这个案例再次证明了徐力明警官非凡的刑侦能力,他的迅速反应和精准判断不仅为受害者伸张了正义,也让所有同事和同行对他佩服不已。
自从那次案件之后,涉案的同事们对徐力明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以往他们称呼他为“徐大队”,但自那以后,大家不约而同地改口称呼他为“徐老爷子”,这个称呼里蕴含着深深的敬意和亲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