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小说网

第34章 会讲,无极太极之辩 (第1/3页)

古代科考,主考的就是八股,而作一篇八股,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极难的。就拿县试来说,一百个考生,能有一个作出切合题意的八股已经是难得,绝大多数都止在分析和猜测上。

为何这么难?

一个问题,古代人要背多少字呢?一般在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之间,是不是觉得很夸张?茅盾能背《红楼梦》,随便打开一页,他都能背下去,能背《红楼梦》的不止他一个。《红楼梦》也才一百万字,这还是当玩的。

科举考试,真正要背的,首推十三经,是科举要考的。八股就是从十三经中随意抽取一个词、一句话、一段字,就以此为题作。所以十三经都是要背的。

十三经多少字呢?

周易两万四千余字,尚两万五千余字,毛诗三万九千余字,周礼四万五千余字,仪礼五万六千余字,礼记九万九千余字,左传将近二十万字,公羊传四万四千余字,谷梁传四万一千余字,论语一万三千余字,孝经近两千字,尔雅一万三千余字,孟子三万四千余字,大学一千七百余字,中庸三千五百余字,加起来近六十五万字。

背过这六十五万字就可以进考场了?当然不行。

因为你还不会写八股呢。八股是十三经为题,所以古代的高考复习资料叫“高头讲章”,就是把十三经的每句话都作题目,下面附上一篇典范八股。

我们所谓的“高考复习”,可不像现在的高考,毕竟在古代考一个秀才的难度,堪比现在读一个博士后了。

背过十三经,掌握高头讲章,你以为就可以了吗?还是不行。

尤其是在大明朝,科举虽然主考八股,但诗词赋这些也有涉猎。何况想要写好八股,诗词歌赋就是最基础的。掌握诗词赋,你得背过或熟读楚辞、乐府、汉魏六朝赋、古诗、唐诗、宋词、元曲、诸子百家、选、古观止等等一系列诗,字数也不在几十万以下。

这样就行了吗?当然还是不行。

没有读过《史记》谁敢自称人?不读《资治通鉴》出门会被笑掉大牙的!所以还要读史,好的也要背过。

此外,天地理、农业水利、医卜数术、拳理兵,都要涉猎。琴棋画、武双全,这才能算是个人。很多人说,宋明都是重轻武,对武官不公平,但官确实有被重视的资本,就凭他们背过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

像于可远这样,先生刚出题,就奋笔疾的,一般只有两种情况。

天资纵横。

胡编乱造。

显然,那些窃窃私语的学生都以为于可远是后者,也都想看他的笑话。

但他们很快就发现了不对劲。

因为徐元的表情太精彩,精彩到他们这些学生都觉得毛骨悚然,害怕他老人家兴奋异常,直接仰过去。

“不会吧?

于可远真作出来了?”

“他不是只读了几天的吗?就那么好运,刚好读到了老师出的题目?”

“我不信,你看老师的表情,或许是他八股作得太差,把老师气成这个样子。”

“承认别人优秀,就那么难吗?”

徐元忽然从于可远身旁走开,来到讲台旁,对一个小童道:“把司徒先生和韩先生叫来。”

过了一阵,两个白发苍苍的教先生走进私塾。

徐元和二人一阵小声议论,三个人时不时地就望向于可远,眼中是掩饰不住的兴奋和好奇。

作八股需要极漫长的时间,就算是日常考,也没有低于四个时辰的。所以,当徐元收卷时,已经快天黑了。

三位先生就站在讲台上,将其他学生的试卷扔到一旁,直接翻到于可远那一篇。

韩先生最急,直接挤在案中央,“我先看看。”

司徒先生和徐元无奈,只能挤在两边歪着头看。

片刻之后。

徐元道:“如何评价?”

“可远,雅学绩,湛深经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林楷则。”司徒先生深呼一口气道。

“其实我们都知道,”韩先生抬头望向徐元,“八股是有弊端的,内容上,以四五经为千余年,严重束缚思想,形式上,工令程式虽‘防奸有余’,但凝固了,僵化了,但这篇不同,司徒先生评价的没错,能开风气之先,确为艺术楷则。这样一篇八股,就算拿到东流院,时下,也没谁能挑出毛病。”

“一以震天下生啊。”徐元也发出一声感慨。

听到三位先生的评价,学生们都懵了。

什么?

艺术楷则这种评价都出来了?要天下人以他为榜样,作八股?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深海科技:开局捕获核潜艇" 桃运小野医" 和离后,战王哭唧唧求我复婚" 回到古代成了个无赖" 师父说我太猛,求我下山祸害师姐" 团宠:帅哥们都上赶送好感度" 天上掉下个女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