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夏曦对于新材料怎么生产还是有些头疼的,微屿联邦基本没有工业基础,而最为最核心的生产工艺夏曦并不想放手,毕竟这东西短期内基本没有商用的前景,真正需要而且买得起石墨烯超导导线的,只有科研机构,而且用的场景主要只有两个,一是粒子加速器,二是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的磁约束装置,其他地方还用不上需要上液氮冷却的超导线圈。
如果从国家情感上来看,在华国生产似乎挺合适,生产出来的材料可以很快用于华国的核聚变实验装置,但从实际情况上来考虑,这并不是个合适的选择。
如果将技术授权给华国的企业生产,那么保密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除非华国将整个石墨烯导线生产线划为军工企业,以军队去进行监管,否则就难以避免来自国外情报机构的渗透。
在可控核聚变和理论物理上华国本来就处于落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意味着筹码更少,花的钱更多,还有可能随时被人一脚踢开,如果大家都拿到生产石墨烯超导导线的工艺,同样往前一大截的情况下,华国想要在技术上追上别人只会更难。
而且一旦开了技术授权的先河,那么别人来买你卖不卖?
买的时候说是为了建粒子加速器研究理论物理,实际上在国家的要求下,购买了专利的公司可能不将它应用在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上吗?如此一来就变成了谁先买到技术谁就在可控核聚变研究领域有了领先地位,准确的说是谁先吸收了这个材料的生产技术,谁就占据了领先地位,而这也是夏曦不希望发生的。
不要说科学是无国界的,理论科学的研究尚有不同国家科学家之间的竞争,更别说是能够掀起能源革命的应用技术了。
而且不卖技术转而直接卖成品的话,还有望达成用“成品”交换“成品”的交易,即星梦科技向华国出口关键的材料,华国作为回报,为微屿联邦建设一座小型的核聚变发电厂,这就是夏曦的打算。
如此一来操作下,微屿就不用担心电力的问题了,可以敞开了发展工业,而且微屿也能藉此名正言顺地成为一个拥核国家。
有生产能力和能不能生产,在敏感项目上是两个概念。
在羽翼未丰之前,让世界各国认为自己并没有独立生产、维护一座聚变堆的能力,无疑能打消不少周边国家的顾虑。0闷声发大财是华国的优良传统,自己可不能丢了。
头疼了半天,夏曦发现自己想多余了,石墨烯导线的生产要什么工业基础?原材料可以依靠进口,机器可以定制,生产线也可以做到高度自动化,甚至因为对尘埃的控制要求,车间最好就是无人的,自己需要的只是一块地皮和一支保护它安全的军队而已。
将自己建厂的计划报给了李总统之后,很快微屿联邦政府就在博萨岛这个微屿第二大岛上划了一片土地给星梦科技,只要星梦科技自己解决好那十几户人的安置问题就可以。
夏曦也没花费多少代价就让这些人乖乖搬到了波伦岛上的市民公寓里,至少比华国国内拆迁补偿的代价低多了。
当然在和夏曦通电话的时候,李子涵无奈地说道:“你就不能想办法增加一点就业岗位么,不是人人都想去幽海国际当兵的。”
对此夏曦不免有些尴尬,不过这个工厂还是不可能再增添一些工人的,或许以后他应该多考虑一下这个方面的事情?
将脑海中的构思变成可以实际加工生产的图纸并没有花费夏曦太多时间,毕竟通过手臂上的臂环进行输入操作,操作工程绘图软件比单靠鼠标和键盘要快多了,就算将快捷键用的飞起也不可能有直接标签操作和坐标移动来得快。
拿着图纸,夏曦又按照以前的惯例找了几家不同的国有机械设备制造公司以星梦科技的身份订购了全套的生产设备,或许到时候安装调试的时候可能会有些麻烦,不过为了降低技术泄露的风险,这还是值得的。
想了一下,夏曦顺带将石墨烯-陶瓷复合材料的生产线也一并绘制并下单了,这是核聚变反应堆中相当重要的第一壁材料,研究所里的研究员还没弄出来,不过相信也快了,提前准备一下应该不会引起过度的注意。
石墨烯超导材料夏曦命名为SCG-1,并且在研究所的研究员兴高采烈地发论之前让法务团队在全世界各国注册了专利,以后这东西如果商品化的话或许会起个更顺耳的名字,但是现在夏曦懒得去想,更何况日后可能应用的就不是SCG-1,而是性能更优异的SCG-3或者不知道第几代材料了。
“老板,有人提出了收购我们锂硫电池材料的专利,希望能和你当面沟通。”
将电话打过来的是罗威尔,这个国际猎头公司挖过来的高级人才将星梦科技的专利业务管理得井井有条,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通知老板,什么时候自己决定,为夏曦省下了很多麻烦。刚刚将SCG-1材料专利注册手续跑完的他还来联系自己,那么说明这笔收购生意还是非常重要的。
“谁提出的申请?”
“是优美科。”似乎是担心老板不认识优美科这家公司,罗威尔还给夏曦作了简单的科普。
作为比利时的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跨国化工巨头,在11年收购了磷酸铁锂的专利权之后,又赶上了移动互联市场发展对锂电池的巨大需求,凭借自身过硬的化工实力,在进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的短短一年里,就超过了老对手日亚化工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正极材料出货商。
商人们都是逐利的,当他们在一个市场建立起领先的时候,自然就不会愿意放弃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