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的统一举措
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后,采取一系列举措,巩固新生的东汉王朝:制度上,退功臣而进吏,设立尚台和御史台,削弱三公权责,恢复司隶校尉,产生三独坐;经济上,推行赋民公田和假民公田,实行光武度田,教民垦荒;化上以柔道治国,宣布图谶于天下。经过光武帝的一系列举措,东汉王朝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化繁荣昌盛,史称“光武中兴”。
光武中兴
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光武帝刘秀即位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东汉政权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采取一系列举措。主要有:推行“退功臣而进吏”,防止功臣权重跋扈,同时完善察举制,选拔治国人才;恢复三十税一制度,减轻百姓负担;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滥杀奴婢的命令;削弱三公权责,扩大尚台职权,保证皇帝独揽大权;恢复西汉设置的御史台、司隶校尉、刺史等,加强针对官僚集团的监督。光武帝的举措,使东汉王朝出现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光武帝刘秀
东汉王朝建立者。字叔,南阳郡人,长沙定王刘发后裔。新莽后期,全国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刘秀起兵参加绿林起义。在昆阳大捷中,刘秀为消灭王莽军主力做出很大贡献,后来被派到河北一带开辟局面,逐步控制了河北地区。25年,刘秀在鄗城称帝建立东汉王朝。经过长期的统一战争,刘秀结束了全国各地农民战争和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此后刘秀采取一系列举措,政治上,提倡柔道治国,改革官制,优待功臣;经济上,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化上,提倡儒学,开创了光武中兴。
退功臣而进吏
光武帝刘秀推行的一项重要政治举措。统一全国后,东汉王朝的重心转移到恢复发展社会生产上,由对军事人才的需求转变成对治国人才的需求,于是光武帝采取“退功臣而进吏”的举措。“退功臣”就是给予开国功臣以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但不让他们担任官职,避免他们自恃功高而皇帝难以驾驭。“进吏”,就是完善察举制广泛选拔儒学人才,充实到各级官府中。“退功臣而进吏”既能保全开国功臣,又起到选拔治国人才的作用,对东汉王朝的统治起到维护作用。
尚台
东汉时期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身边的亲信担任尚等职,参与机要决策,尚地位日崇。光武中兴后,为了削弱三公职权正式设立尚台,提高尚台的职权。尚台的最高长官是尚令,秩千石;下设副长官尚仆射,秩六百石;尚台下设三公、二千石、吏、客、民、中都六曹,各设尚一人,秩六百石。尚台的设立,削弱了三公的职权,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保证皇帝大权独揽。
三独坐
东汉时期尚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的合称。光武帝时期,对于中央机构的职能进行调整。为了削弱三公的权责,光武帝开始设立尚台,掌握最高决策权,长官尚令,总领台事,位尊权重。同时光武帝将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接受百官公卿奏事。光武帝还恢复司隶校尉一职,内察京师三公以下百官和总领司隶事务东汉时期,尚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地位相当重要,皇帝给予他们专席而坐的特权以示恩宠,号称三独坐。
假民公田
东汉前期推行的土地政策。东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稀少,官府掌握着大批公田。这些公田除了部分用于赏赐功臣、贵族、百官以外,主要用于赋民或者假民耕作。国家将国有的荒地和山林川泽等土地借给农民生产,并且在年内免除接受假田农民的赋税,甚至贷给种子、耕具、食粮等。接受假田的农民实质上变成国家的佃农,向官府交纳假税。推行“假民公田”的目的在于解决破产农民无田耕种的问题,这一政策起到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作用,但是不能在根本上解决流民问题。
光武度田
东汉光武帝时期丈量田地数量的事件。度田指官府利用行政手段丈量田地数量。东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户口和田赋情况非常混乱,豪强地主隐匿户口,严重影响赋税收入。建武十五年(39年),光武帝刘秀下诏,命令州郡清查户口和田地数量,加强国家对于土地和人口的控制。由于影响到豪强地主的利益,豪强地主勾结地方官员,抵制度田,甚至发动叛乱。光武帝采取剿抚结合的政策,但度田未再继续推行。光武度田的失败体现了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经济的强大。
光武帝的统一举措
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后,采取一系列举措,巩固新生的东汉王朝:制度上,退功臣而进吏,设立尚台和御史台,削弱三公权责,恢复司隶校尉,产生三独坐;经济上,推行赋民公田和假民公田,实行光武度田,教民垦荒;化上以柔道治国,宣布图谶于天下。经过光武帝的一系列举措,东汉王朝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化繁荣昌盛,史称“光武中兴”。
光武中兴
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光武帝刘秀即位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东汉政权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采取一系列举措。主要有:推行“退功臣而进吏”,防止功臣权重跋扈,同时完善察举制,选拔治国人才;恢复三十税一制度,减轻百姓负担;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滥杀奴婢的命令;削弱三公权责,扩大尚台职权,保证皇帝独揽大权;恢复西汉设置的御史台、司隶校尉、刺史等,加强针对官僚集团的监督。光武帝的举措,使东汉王朝出现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光武帝刘秀
东汉王朝建立者。字叔,南阳郡人,长沙定王刘发后裔。新莽后期,全国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刘秀起兵参加绿林起义。在昆阳大捷中,刘秀为消灭王莽军主力做出很大贡献,后来被派到河北一带开辟局面,逐步控制了河北地区。25年,刘秀在鄗城称帝建立东汉王朝。经过长期的统一战争,刘秀结束了全国各地农民战争和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此后刘秀采取一系列举措,政治上,提倡柔道治国,改革官制,优待功臣;经济上,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化上,提倡儒学,开创了光武中兴。
退功臣而进吏
光武帝刘秀推行的一项重要政治举措。统一全国后,东汉王朝的重心转移到恢复发展社会生产上,由对军事人才的需求转变成对治国人才的需求,于是光武帝采取“退功臣而进吏”的举措。“退功臣”就是给予开国功臣以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但不让他们担任官职,避免他们自恃功高而皇帝难以驾驭。“进吏”,就是完善察举制广泛选拔儒学人才,充实到各级官府中。“退功臣而进吏”既能保全开国功臣,又起到选拔治国人才的作用,对东汉王朝的统治起到维护作用。
尚台
东汉时期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身边的亲信担任尚等职,参与机要决策,尚地位日崇。光武中兴后,为了削弱三公职权正式设立尚台,提高尚台的职权。尚台的最高长官是尚令,秩千石;下设副长官尚仆射,秩六百石;尚台下设三公、二千石、吏、客、民、中都六曹,各设尚一人,秩六百石。尚台的设立,削弱了三公的职权,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保证皇帝大权独揽。
三独坐
东汉时期尚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的合称。光武帝时期,对于中央机构的职能进行调整。为了削弱三公的权责,光武帝开始设立尚台,掌握最高决策权,长官尚令,总领台事,位尊权重。同时光武帝将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接受百官公卿奏事。光武帝还恢复司隶校尉一职,内察京师三公以下百官和总领司隶事务东汉时期,尚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地位相当重要,皇帝给予他们专席而坐的特权以示恩宠,号称三独坐。
假民公田
东汉前期推行的土地政策。东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稀少,官府掌握着大批公田。这些公田除了部分用于赏赐功臣、贵族、百官以外,主要用于赋民或者假民耕作。国家将国有的荒地和山林川泽等土地借给农民生产,并且在年内免除接受假田农民的赋税,甚至贷给种子、耕具、食粮等。接受假田的农民实质上变成国家的佃农,向官府交纳假税。推行“假民公田”的目的在于解决破产农民无田耕种的问题,这一政策起到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作用,但是不能在根本上解决流民问题。
光武度田
东汉光武帝时期丈量田地数量的事件。度田指官府利用行政手段丈量田地数量。东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户口和田赋情况非常混乱,豪强地主隐匿户口,严重影响赋税收入。建武十五年(39年),光武帝刘秀下诏,命令州郡清查户口和田地数量,加强国家对于土地和人口的控制。由于影响到豪强地主的利益,豪强地主勾结地方官员,抵制度田,甚至发动叛乱。光武帝采取剿抚结合的政策,但度田未再继续推行。光武度田的失败体现了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经济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