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尧叟虽然是状元出身,但是和其他官员一样,都是先在地方从政历练,一步步升官,走进权力中心的,他现在的官职是签署枢密院事,相当于枢密副使,掌管办理军事事宜。赵曙做了皇帝之后,为了避讳,于是改签署枢密院事为签枢密院事,两种说法其实是一样的。从他从政经历来看,其实很有本事,而且为主政地方上的老百姓做过一些实事,甚至好事。但是这样一个能干的人,为什么要主张赵恒逃跑迁都呢?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就要从人的处境、地位、身份等等说起。正所谓到哪座山唱哪首歌,乞丐想的是吃饱,每天一睁开眼睛,就为一顿残羹剩饭发愁。到了万元户级别,想的则是大鱼大肉。我可是腰缠万贯的万元户,要顿顿吃红烧鱼、红烧肉,什么萝卜豆腐,那是穷鬼才吃的东西。到了十万元户级别,想的则是吃好。哎呀,怎么又是大鱼大肉啊,顿顿如此,我早就吃腻了。我现在可是十万元户了,拿的是大哥大,穿的是名牌西服,要吃山珍海味。到了百万级别,山珍海味都吃腻了,唯有吃所谓的分子料理,吃松露、鱼子酱这样的稀罕物,才配的上百万级别的身份。到了千万级别,追求的境界又向上迈出了一大步。啤酒都必须是八二年的,奶茶都必须是茅台酱香型的。到了亿万富翁级别,则选择了返璞归真,回归恬静。
只要是食物,或多或少都有科技和狠活,或多或少都有这样那样,琳琅满目,眼花缭乱的添加剂。早上喝一杯三聚氰胺的毒牛奶,来根瘦肉精的猪肉火腿,再切一个苏丹红的咸鸭蛋。到了中午,吃一条避孕药的鱼,一盘尿毒豆芽,再凉拌一个膨大西红柿。晚上小酌几杯甲醇勾兑的白酒,啃个增白剂馒头,抽一支高汞牌香烟,钻进黑心棉被窝,美美睡上一觉。
如果让亿万富翁过这种生活,简直就是谋财害命,不如杀了他们。亿万富翁之所以是亿万富翁,肯定与众不同。钱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串数字而已,没有丝毫意义。他们追求的是哪种超凡脱俗的生活,没错,就是希望能够长生不老。怎么才能够长生不老呢?吃无公害、无污染,没有化肥,没有农药的绿色食品,才能活的更加长久。于是来到人迹罕至的野外,挖野菜吃。这根野菜没有污染,吃起来真是十分爽口,我的心灵都得到了净化,我快要成仙了!
这个道理放在陈尧叟身上,同样合适。做地方官的时候,为了向上爬,必须做出成绩,因此想方设法的干实事。升官之后,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现在不仅自己是签署枢密院事,而且整个家族都获取了巨大的利益。现在的心态是既要更上一层楼,还要保护家族利益。如果宋军一旦战败,什么豪车豪宅、股票金砖,都成为了辽军的战利品。再说的丧气一点,说不定整个家族的人都要被辽军砍下脑袋当球踢。如果迁都,至少还能保住一部分既得利益。豪宅之类的不动产当然带不走,但是股票、古董、字画、现金之类的东西,可以全部打包带走。我们也是朝九晚五的打工人,不要跟我们谈什么忠诚。我们的想法非常实际,就是做大官,享受高福利,保证家族利益最大化。即便宋朝灭亡了,我们也要在别的朝代吃香喝辣。
可能出于这种心理,因此陈尧叟和王钦若怂恿赵恒逃跑迁都。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赵恒胆小懦弱,自己想迁都,逃的远远,又不好意思说。陈尧叟和王钦若揣测上意,看穿他的心肝脾肺肾,立即投其所好,提议迁都避难。
到底是应该逃到益州,还是逃到升州,赵恒一时之间,拿不定主意。于是让陈尧叟和王钦若各自介绍自己的老家,谁说的好,就去谁家。陈尧叟和王钦若顿时都像打了鸡血似的,格外兴奋。陈尧叟赤膊上阵,一边敲锣,一边说道。益州是天府之国,人杰地灵。这里的妹子就像川菜一样,火辣辣的。辣妹子辣,辣妹子辣,辣妹子辣妹子不怕辣。王钦若也不甘示弱,一边打鼓,一边说道。升州是江南水乡,人荟萃。这里有盐水鸭、鸭血粉丝汤,还有令人闻风丧胆的活珠子,绝对不比益州差。赵恒也不知道究竟该去益州避难还是该去升州,一时之间,好生委决难下。这该如何选择,我太难了。
寇准知道陈尧叟和王钦若怂恿赵恒迁都,以他嫉恶如仇的性格,肯定是十分生气。但是使了个小心眼,假装不知道是他们出的馊主意,放出话去。是那些缺德鬼出这种馊主意,竟然怂恿天子逃跑。身为大臣,高官厚禄,享受高工资高福利,每个星期双休,逢年过节发米发油,年底还有年终奖。这么好的待遇,不思忠心报国,反而撺掇天子逃跑,简直混账之极。只要是主张迁都的人,就是大大的奸臣,统统应该杀掉。陈尧叟和王钦若明明知道他指桑骂槐,也不敢反驳。因为一旦反驳,就坐实了奸臣的罪名。
寇准接着又询问赵恒,听说你想迁都,有没有这回事?赵恒非常心虚,肯定不敢说有,于是闪烁其词,避重就轻的回答。没有的事,你听谁说的?谁再瞎说,我要告他诽谤。他越心虚,寇准越知道他动过迁都的念头,于是义正言辞说道。迁都也不是不行,不过你要仔细想想,百年之后,你和你老爸在九泉之下相遇。你老爸问你,儿子啊,现在宋朝的国土还有多大啊?不知道你准备怎么回答?总不能欢天喜地的说,老爸,我把河北河南都拱手让给辽国了,自己躲进益州了。我弄丢了一半土地,是不是很出类拔萃,很败家啊,请给我点赞吧!赵恒被他数落的脸上一阵青一阵红,简直无地自容,当即一本正经的表示,绝不迁都。
寇准心想王钦若是参知政事,堂堂副宰相,国家危难时刻,竟然贪生怕死,真是岂有此理。必须给他一点教训,好叫他知道,副宰相不是那么好做的。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向赵恒举荐王钦若坐镇天雄军。现在军情紧急,国家危难。王钦若同志武双全,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用一句古形容,就是最绚丽的烟火。所以我举荐他出判天雄军,抵挡辽军。他这么能干,如此神勇,甚至不需动手,只需要往天雄军一站,辽军就会撤退。
王钦若顿时傻眼了,河北鏖战正酣,敌我双方打的你死我活,已经杀红了眼。子弹像不要钱似的,到处乱射。这个时候,你让我去天雄军,不是让我送人头当炮灰吗?但是寇准把话都说满了,把他捧到天上去了,实在无法推辞,更没有退路。只得一咬牙一狠心,当场同意出判天雄军。老板,国家危难之际,我愿意挺身而出。赵恒当即任命王钦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差不多是天雄军临时最高长官。王钦若临走的时候,咬牙切齿,恨恨的瞥了寇准一眼。寇老西,我必报今日之仇,你给我等着。寇准一句话就让王钦若去了天雄军,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哈哈哈,我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王钦若,你跟我斗,还嫩了一点。
王钦若满怀怨恨的来到天雄军的治所大名府,接下来就是担心受怕,因为离辽军实在太近了。越害怕就恨寇准,恨不得生吞活剥,方解心头之怒。但是接下来他更加心惊胆战,更加害怕了,因为辽军杀向大名府了。
辽军原本兵分两路,一路是萧挞凛和萧观音奴负责攻打祁州,祁州最终失守。一路是萧太后和耶律隆绪,主攻瀛洲。瀛洲知州李延渥乃是将门之后,骨子里面自带一股不怕死的狠劲,带领军民顽强抵抗,挫败了辽军一次又一次凌厉凶猛的攻势。辽军伤亡惨重,死尸遍布于瀛洲城下,都没有时间收拾。后来奚人踏着死人的尸体攻打城池,即便如此,瀛洲城仍然岿然不动。
转眼二十天过去了,辽军死亡三万人,受伤的更是不计其数。萧太后拿着花名册清点人数,张三、李四、王五,我在点名,你们怎么都不回答,跟老娘装聋作哑是不是?这些人都死了,当然无法答到。萧太后和耶律隆绪大眼对小眼,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是一筹莫展。儿子啊,我们已经损失了三万人,受伤的人只会更多,还要不要继续攻打瀛洲呢?耶律隆绪这个乖宝宝非常依赖萧太后,什么事都听她的。老妈,我是出了名的妈宝男,自己没有主见,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萧太后迅速改变主意,撤离瀛洲,与萧挞凛合兵,围攻大名府。王钦若刚到大名府不久,辽军就杀来了,真是运气好到爆棚。他也十分后悔,手气这么好,要是去买彩票,必定能中五千万。
据说自从辽军出兵以来,王继忠就一直闷闷不乐。因为宋朝是故国,辽国是现在的国,就像亲妈干妈,都是妈一样。两国厮杀,战火连天,生灵涂炭,因此心情十分低落。这天他来到萧太后面前,诚恳的说道。老板他娘,跟你商量个事,能不能不要和宋朝打了,双方罢兵讲和吧,我愿意给我的好基友赵恒写信。萧太后同意了他的请求,其实呢,我不是坏人,也不想和宋朝为敌。只不过当初赵光义欺人太甚,我们并没有招惹他,他居然来打我们。你可以以自己的名义,给赵恒写封信,试探一下他的口风。不过没有和解之前,我是不会罢兵的。
事到如今,不得不佩服萧太后的深谋远虑、老谋深算。宋辽交恶,已经长达二十五年,大仗小仗打了无数,早就水火不容,不共戴天,恨不得灭掉对方而后快。看这架势,不打趴一个,另一个绝不会善罢甘休。现在这个局面,即便有心和谈,也没有一个牵线搭桥的人。招降王继忠,现在终于派上用场了。和谈不是不行,仗还是要打的。因为在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得不到。只有在战场上占据主动,在谈判桌上才能占据主动,才能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至于赵恒怎么落地还钱,就看他手里有多少筹码。如果没有筹码,就只能等着挨宰了。
王继忠欣然受命,立即给赵恒写了一封信。好基友,我是王继忠,我没有死。宋辽打的你死我活,死伤无数。萧太后有心和谈,大家能不能坐下来好好谈谈?毕竟谈总比打好,你说是不是?
王继忠的信送到了赵恒面前,赵恒表情非常震惊。我的好基友,我已经宣布你死了,而且还给你开了一个隆重的追悼会。没有我的同意,你怎么能死而复生,又活过来了呢?你这样死去活来,这个玩笑可开大了。
赵恒没有进取之心,又胆小怕事,很想和谈,但是这么大的事,又不好乾纲独断,于是和大臣们商量。还没有等大家发表想法,寇准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辽军出师不利,在瀛洲吃了败仗,死了三万人,损失惨重。现在的局势,对我们十分有利,谈什么谈?辽国又打又谈,分明是在讹诈我们,绝对不能谈判。毕士安也站在寇准这边,给予他最大的支持。辽军想和谈,说明他们已经没有多少底牌了。坚持就是胜利,不能和谈。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则站在军事层面条分缕析,辽军虽然长驱直入,但是战线拉的太长,属于孤军深入。我们只要坚壁清野,他们抢不到粮食,很快就会饿肚子,很快就会退兵。那个时候,再乘胜追击,一定能大败辽军。现在就和谈,为时尚早。
朝廷里类似陈尧叟和王钦若,主张和谈的大臣们不在少数,他们想要保护既得利益,非常希望和谈,简直是望眼欲穿。和谈是国家受损失,自己的利益没有一点损失。说不定还能浑水摸鱼,趁机捞一把,何乐而不为。但是毕士安是首相,寇准是次相,高琼是禁军统帅。这三位大神代表了军政国政,拒绝和谈,而且理由十分充分,别人也不好坚持和谈。看看王钦若,只不过是提了迁都到升州的建议,就被寇准用计赶到了大名府,直接面对辽军。要是支持和谈,被寇准赶到战场上,打了败仗事小,丢了性命事大,什么车子、房子、票子,统统都成了别人的了,真是得不偿失,因小失大。
这些大臣虽然不敢明目张胆支持和谈,但是私底下少不了满腹牢骚,抱怨的对象自然是举止高调、口无遮拦的寇准。寇老西啊寇老西,你个穷奢极欲,上茅房都点蜡烛的家伙。你倒是无牵无挂,一个吃饱全家不饿。但是你看看我们这些人,哪一家的别墅不是八成新的,那一个的存款不是七位数八位数,那一个的小妾不是如花似玉?打了胜仗,哪便罢了。万一打了败仗,我们的别墅、存折、小妾都成了辽军的战利品。大家虽然看不惯寇准独断专行,但是他毕竟占着理。有心促成和谈,却也无可奈何。